神秘的“小红鱼”

2024年7月的一个清晨,富春江第一大桥江段迎来了一次不同寻常的捕鱼活动。

渔民朱龙生像往常一样驾着他那艘陪伴了几十年的小渔船,缓缓驶入江面,然而,这一天他不仅是来捕鱼的,还肩负着一项特殊使命——作为当地水生生物调查队的一员,协助进行资源调查。



这次调查是浙江省八大水系水生生物动态监测及多样性保护项目的一部分,虽然朱龙生只是个普通渔民,但能为保护家乡的水生生态出一份力,他心中充满了自豪感。

早晨的富春江水面上雾气缭绕,朱龙生熟练地撒下渔网,静待收获,多年来,他亲眼目睹江里的鱼类逐渐减少,心中不免有些忧虑,然而,今天的运气似乎格外好。



当朱龙生收网时,一条形态奇特的鱼引起了他的注意,这条鱼体长约20厘米,身体呈椭圆形,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背鳍宽大,几乎贯穿整个背部。

更令人惊讶的是,鱼的身体一半为黑色,另一半呈淡红色,鳞片在阳光下闪烁着红色光芒,美得令人移不开眼。



朱龙生捕鱼数十年,还是第一次见到这种鱼,他小心翼翼地将鱼从网中取出,生怕伤到它,调查队的其他成员也注意到了这条奇特的鱼,迅速围拢过来。

调查队员们立即行动起来,在现场对这条鱼进行了初步处理,他们测量了体长,记录了外观特征,然后小心翼翼地将它放入准备好的水桶中,准备带回临时研究基地做进一步研究。



消失四十年的鱼

回到基地后,专家们对这条鱼进行了更详细的观察和研究,他们仔细测量了鱼的体长、体高、体重,记录了鳞片数量、鳍条特征等数据,随着研究的深入,专家们的脸上逐渐露出惊喜的表情。

经过专家鉴定,最终确认这条鱼是浙江水系中已消失近40年的胭脂鱼,这个发现引起了整个研究团队的轰动,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副所长原居林亲自确认了这一发现的真实性。



原居林解释道,胭脂鱼是一种大型中、下层淡水鱼类,分布于中国长江和闽江水系,是中国特有鱼类,也是亚洲特有种。

然而,近几十年来,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水利工程的增多、非法捕捞泛滥等多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影响,野生胭脂鱼种群密度和个体数量急剧下降,面临灭绝威胁。



1989年,胭脂鱼就已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现在是国家二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

上一次浙江发现胭脂鱼,还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的资源调查期间,此后的调查中,浙江各大水系便不再出现胭脂鱼的踪迹,直到今天。



宝藏胭脂鱼

胭脂鱼可不是一般的鱼,它对生活环境挑剔得很,特别是水温,15到25度,这个温度范围它才肯好好吃饭长肉,水温一高一低,它就蔫了,不爱动弹,也懒得进食。

每年二月中旬,胭脂鱼们就开始了它们的年度大戏,成年的胭脂鱼们齐刷刷地往上游游,开始了一段艰辛的洄游之旅。



它们的目的地是长江上游的金沙江、岷江、嘉陵江等急流区,这些地方水流湍急,一般的鱼可能都不敢去,但胭脂鱼偏偏喜欢。

它们在这里产卵,然后守在附近看护一段时间,照看着新生的卵和小鱼,这种父母爱,在鱼类中可不多见。



到了秋天,水位开始下降,胭脂鱼又会跟着水流退回长江干流,它们会找个温暖的深水区,安安稳稳地过冬,这一年的生活周期,就这么完成了。

刚出生的小胭脂鱼,长得可有意思了,才几厘米长,浑身灰不溜秋的,背上还有三道黑线,活像穿了件条纹衫。



小家伙们身材圆润,背鳍高耸,像是一面小小的风帆,它们喜欢在静水区或缓流区生活,特别喜欢有很多沙石和砾石的地方,这里不仅能藏身,还有丰富的食物,简直是鱼生赢家。

随着年龄增长,胭脂鱼会逐渐转移到湖泊和江河的中下游区域,这里水域宽阔,食物丰富,正适合它们在水体中下层自在游弋。



它们的食谱也变得丰富起来,包括了底栖无脊椎动物、植物碎片和硅藻等,摇蚊幼虫、蜻蜓幼虫、蚬,这些小东西都是它们的美食。

成年的胭脂鱼可就威风了,它们可以长到半米到一米长,重达几十斤,最大的甚至能到80斤。



雄鱼和雌鱼在外表上有明显区别:雄鱼通体呈现粉红色,背部还有一道鲜艳的胭脂红色纵带;雌鱼则显得更加沉稳,体色呈暗红色,纵带是紫红色的。

这时的胭脂鱼喜欢在宽阔、水流平缓的江段活动,特别是底部有沙石或砾石的水域。



消失到重现

然而,曾经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的胭脂鱼,近几十年来却面临着生存危机,它们不仅生活在长江的干支流及附属湖泊,在闽江流域也有它们的身影,在钱塘江流域,胭脂鱼曾经也是常客,但已经消失近40年了。

造成胭脂鱼消失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水利工程的建设,像葛洲坝这样的大型水利工程,虽然给人类带来了便利,但却切断了胭脂鱼的洄游通道,严重影响了它们的繁殖和生长。



其次是水污染问题,长江流域的水质变差,不仅胭脂鱼,许多水生物种都受到了影响,最后,过度捕捞更是直接导致了种群数量的急剧下降。

一些不法分子为了一己私利,不顾禁令偷偷捕鱼,这可把胭脂鱼害惨了。



所幸的是,近年来的生态保护措施开始显现成效,浙江八大水系实施的统一禁渔政策,为水生生物提供了喘息之机。

钱塘江、瓯江、椒江、甬江、飞云江和鳌江等六大流域每年有四个月的禁渔期,而苕溪和运河流域更是全年禁渔。



这些措施为鱼类的繁衍生息创造了有利条件,许多本地鱼类的资源状况正在逐年改善。

与此同时,胭脂鱼的人工养殖技术也取得了突破,现在,市场上已经可以买到人工养殖的胭脂鱼,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对野生种群的捕捞压力。

但是野生的可不行,要是在野外碰到,可得好好护着,千万别想着带回家炖汤。



在富春江第一大桥江段发现野生胭脂鱼的踪迹不仅是重要的生态学发现,更是对长期以来坚持生态保护工作的一种肯定,只要持续努力,那些我们以为已经失去的珍稀物种,终有一天可能重新出现。

结语

生态保护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政府、科研机构和普通民众的共同努力,它的重现给了我们希望,但也提醒我们不能松懈,努力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生机勃勃、鱼翔浅底的美好水域。

参考:

钱江晚报《再现那一抹红!消失数十年的胭脂鱼重回钱塘江流域》

光明网《重庆男子钓起“牢底坐穿鱼”,一分钟就放生!鱼:我放过你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