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三傍晚,60岁船长刘明兴将自制渔灯放入海中。沿岸望去,数百盏渔灯随小舟飘荡,与岸边渔船的彩旗相映成趣。2月10日,在烟台市黄渤海新区山后初家村(又名初旺)的码头边,刘明兴摩挲着船头的大桅说,“渔灯节是我们渔民一年中最大的节日,要送灯、祈福,希望新的一年风调雨顺、鱼虾满仓。”
初旺村位于八角湾西端,依山傍海,位置较为偏远却有着较高知名度。这得益于初旺渔港码头规模较大,且有一项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该村传承,那就是渔灯节。渔灯节这天对渔民来说,是充实的、有份量的。
当日一早,海天交界处初露曙光,刘明兴就和家人乐呵呵地忙活起来,准备祭海用品和渔灯宴的菜品。“我们会准备大饽饽、10来斤的大鲅鱼、大猪头等,放到自家船头,再挂上彩旗、贴上我们渔民专属的对联。”刘明兴拥有30年的船长经验,是目前初旺村出海船长中年纪最大的一位。“我们每年有三个半月的时间在船上,渔船就是我们的第二个家。”
“你看,这大桅是‘大将军’,贴的是‘大将军八面威风’;二桅是‘二将军’,贴的是‘二将军开路先锋’。”刘明兴讲述地津津有味,“船头要贴‘船头无浪行千里,鱼虾满舱平安归,横批是海不扬波’。船尾要贴‘九曲三弯随舵转,五湖四海任舟行,横批是顺风相送’。这都是老辈儿流传下来的,是我们渔民的心愿。”
在民俗文化领域,大家常常认为,交流对象的年纪越大、参与这项民俗文化传承的时间越久,其叙述内容就越有代表性、越靠谱儿。
“渔灯节是正月十五‘灯文化’在八角湾沿海渔村的一种独特展现,举办时间往往比元宵节提前一两天,还有一系列与出海紧密相关的独特习俗,已经有500多年历史了。”初旺村老船长初名语今年69岁,十几岁开始出海,担任船长近40年,是村里公认的“懂海、懂渔灯”的人。
根据初名语的介绍,渔灯节主要由送灯、祭祀、欢庆等环节组成,融合了渔家美食、民俗演出、民间手工艺等元素,可谓特色鲜明,实为地方传统文化的一次集中巡礼。
肖水莲拍摄
“以前过渔灯节,我们都是各家用皮卡拉着猪头、大鲅鱼、大饽饽,一路放着鞭炮到自家船上。一家得买几千块钱的鞭炮才够用。”初名语接着说,“这几年,渔灯节多了些集体活动,大家一起祈福、扭秧歌、敲锣打鼓,还有了渔灯大集。船长们齐聚一堂,以‘众人心齐’的祈愿取代了昔日的鞭炮声。”
“渔灯节最早是渔民自发的民俗活动,不光外表上热闹,背后的内涵更值得看到。”在绘声绘色地讲述了渔灯节的习俗后,初名语的口气认真起来,“渔民出海时希望在无边的大海中看到指引归航的灯。送渔灯寄托了渔民对出入平安、新年有个好收成的期盼,还有对大海馈赠的感恩。”
渔灯节经历数百年,外在形式发生过不小的变化,但文化内涵一直得以延续。
“以‘渔灯’为例,老辈儿都是在萝卜上挖个洞,再倒入蜡油,插入手搓的棉芯就做成了。”初名语笑着说,“后来,蜡烛灯逐渐取代了传统制作方式,如今更环保、安全的电子灯则是主流。‘渔灯’的材质一直在变,渔民送渔灯时寄托的愿望没变过。”
临近中午,秧歌队、锣鼓队、花车队等欢腾的民俗表演队在村庄开演,热闹的大集也同步开启,平时里宁静的小渔村“沸腾”起来。
眼下,“渔灯节”已由最初的放鞭炮、献贡品、送渔灯等形式发展为如今兼具民俗展示、亲友聚会、特色旅游于一体的盛大节庆。“正月十三这天,来自家吃饭的客人越多,就寓意着过的越好。我家中午还有三桌客等着我回去,共同庆祝渔灯节呢!”刘明兴略带骄傲,“昨天的渔灯春晚、今天的文艺演出和渔灯大集都吸引了不少游客来我们村呢!”
“这次慕名来参加渔灯节,用相机记录下有渔村风味的热闹民俗,年味十足!”来自济南的摄影爱好者李元怀向记者展示着自己拍摄到的精彩镜头。
“渔灯节承载了渔家文化和村庄历史,要好好传承下去才行。”初名语从海上“退休”8年,依然热爱着渔灯节,“过去在这周边区域,以农耕为主的村庄流行送‘麦灯’,以出海为主的村庄流行送‘渔灯’,都有期盼丰收的意思。但是‘麦灯’已经渐渐消失了,‘渔灯’还在传承,希望有着数百年历史的‘渔灯’在一直亮下去。”初名语说。
(大众新闻记者 邢金钰 通讯员 姜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