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记者手记:一家两代务工人的生活变迁
新华社兰州2月11日电(记者王朋、张睿)2024年,颉满堂的儿子颉华在青岛务工3年多后,在青岛市城阳区买了一套90平方米的两居室房子。也是在这一年,当时73岁的颉满堂第一次看到了大海。他们一家在青岛的新家里过了春节。
46年前,颉满堂背上3个蛇皮袋子,前往离家100多公里的兰州市打工,开启了自己30余年的务工生涯。即便在几年前,他也不曾想到,他们家还能在1600多公里外的青岛市购房、定居。
颉华(右)一家三口在返岗专列上浏览青岛市地图。新华社记者张睿 摄
颉满堂、颉华一家来自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称钩驿镇平安村,一家两代都靠外出打工挣光阴。
40多年前,颉满堂离家讨生活,是为了修缮家里的土坯房。“那时候坐火车到兰州,不到100公里的路程有时候要坐3个多小时。”颉满堂说,为了省钱,他离家时会把被褥、衣服、锅碗瓢盆全部带着,吃住都在工地上。
“3个蛇皮袋子,一个装被褥,一个装衣服,还有一个装锅碗瓢盆和苞谷面。”颉满堂说,“那时候外出打工苦,工地上的住处也不固定,有时候就在正在建设的楼房里,铺个木板当床,冬天的时候最难熬。”
在外务工30多年,家里的旧房换成了新居。
2010年前后,年近六旬的颉满堂不再外出务工,返乡种起了马铃薯、玉米。当时高考失利的颉华,坐了20多个小时的火车,来到山东济南一家职业技能学校学习,毕业后在当地务工。
颉华在定西北站过安检。新华社记者 王朋 摄
“那时候公开的就业信息比较少,找工作多是通过熟人介绍,有时候晃荡一个多月也找不到工作。”颉华说,作为二级焊工的他,有时候还要到工地上打零工维持生活,工作不稳定。
精准扶贫行动实施以来,颉华一家的生活逐步改善。父亲颉满堂在家发展的马铃薯种植和牛羊养殖,可以维系一家人的开支;在脱贫攻坚劳务帮扶措施支持下,颉华捡起了自己的特长,在山东济南一家小型制造企业,找到了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
这期间,就业环境持续改善。颉华说,每年当地的劳务部门都会推送大量就业岗位信息;很多企业还提供免费公寓、夫妻间;外出务工还有“点对点、一站式”服务保障;即便身在山东,也有来自定西的劳务部门工作人员帮助解决生活和工作上的难题。
2021年,东西部劳务协作就业服务专项活动在颉华的家乡甘肃省定西市开展,来自青岛的企业提供了大量新岗位,让颉华动心。“月薪比过去高了1000多元,还有五险保障。”颉华说,他和爱人决定带着孩子一起来青岛,开启新的务工生活。
3年多的打拼所得,加上以前多年的务工积蓄,颉华在青岛市城阳区买下一套房,孩子也在城阳区一家公立小学就读。
“赶上好时代了!”颉满堂将家庭生活的变迁归功于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如今再从定西到兰州,乘高铁只需半小时,即便到青岛,也只有10个多小时;越来越多的农村人也能在城里买房、扎根;普通劳动者的就业环境和社会保障在不断完善。
40多年来,一家两代务工人,生活方式大变样。
几天前,颉华一家乘坐返乡务工免费高铁专列,从定西开往青岛,开启了新一年的奋斗历程。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