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雅砻江上最后的“采燕人”,在他40多年的“采燕”生涯里,见证了燕窝从20元一斤,飙升到最高26000元一斤。

他也靠着水涨船高的单价,给家中盖了一座两层的新房子,并带领一家人过上了更好的生活。

可即便这样,他的两个儿子宁愿出去打工,也不想继承他“采燕”的本事。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最后的“采燕人”

凌晨五点天还没亮,余成明就已经背上竹篓出发了。

他要去做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采燕窝。尽管已经60多岁,他仍旧靠着这样的方法来养活一家人。



60多岁的他像只壁虎般贴着岩壁挪动,脚下百米深处,是杂乱的礁石和海浪。这里是四川某处临海断崖,金丝燕选择的筑巢地,也是余成明搏命四十年的"淘金场"。

"咔嚓",随着一声铁钩凿入岩缝的脆响,余成明悬在半空调整姿势,枯瘦手指精准探入岩洞。



当指甲盖大小的燕窝被完整剥离时,他布满裂口的手掌也渗出新鲜血珠——这是今天采到的第三枚"黄金盏"。

这种未经处理的洞燕窝在药材市场每斤能卖到2.6万元,每年清明到白露的采燕季,余成明能赚5-6万元,足够在镇上盖起三层小楼,给儿媳备足体面嫁妆。



"我们这行讲究‘三快’。"余成明解开浸透汗水的麻绳,露出腰间环状淤青,"眼快、手快、命快。"

他所说的"命快"绝非虚言。



当城里攀岩者使用专业保护器械时,这些"悬崖舞者"仍用祖辈传下的打结手法,将生命系在潮湿的天然岩钉上。

采燕人世代沿袭的装备不过是麻绳、铁钩和竹篓。

但是这种方法的危险也很高。就在前几年年雨季,邻村老李在采燕窝时,他就因为绳索被锋锐页岩磨断不幸去世,遗物里只剩半篓沾血的燕窝。



而在余成明的工具包里,除了采燕铁铲,还多备着云南白药和止血绷带,就是为了防止这种事情的发生。

他摊开双手,十指关节扭曲变形,无名指指甲因常年剐蹭岩缝早已停止生长。这些年来,他一直都是靠命在挣钱。



最惊险那次,他脚下垫脚的页岩突然崩裂,整个人倒悬着撞向崖壁,安全绳在最后一刻卡进石缝,生生勒断他两根肋骨。

黄昏返程时,余成明总要绕道山神庙烧炷香。庙里供着历代采燕人的牌位,香案上除了供果,还摆着断裂的麻绳和生锈铁钩。

两个儿子幼时常随他来上香,如今却再不肯踏入庙门。

在兄弟俩小时候,余成明也带他们两个尝试过“采燕人”的工作,然而在尝试了一次后,两个儿子说什么也不愿意干了。



后继无人

当年在和村里长辈们商议后,他决定让儿子们深入体验一番“采燕人”的工作。

大儿子余海成年后硬着头皮跟随父亲来过几次采燕窝的悬崖边。

第一次尝试的时候,他深吸一口气,试图平复内心的恐惧,缓缓系上那根陈旧的麻绳。



然而当他踏出第一步,双脚触碰到陡峭崖壁的瞬间,双腿便不受控制地微微颤抖起来。每挪动一步,耳边呼啸的风声都更令他心生胆怯。

他紧紧抓着岩壁,手心里全是冷汗,他时刻都在担忧安全绳是否足够坚固,万一出现意外,自己将命丧于此。

这几次经历让他认识到,这份工作实在是太过危险,而且时间完全不固定,生活被这悬崖上的冒险彻底打乱。



更让他忧虑的是,没有社保的保障,一旦受伤,未来的生活将没人照顾,长期来看,这份工作毫无稳定性可言。

小儿子余江同样也尝试过,但也和哥哥一样很快退缩了。

余成明看着儿子们坚决的态度,心中的忧虑愈发沉重。



他深知,如今的年轻人都向往稳定安全的城市生活,采燕窝这个行业正面临着后继无人的严峻困境。

他望着那片熟悉的悬崖,曾经这里是他的 “淘金场”,如今却成了他的心病。

他知道,再过几年,像他这样的老一辈采燕人渐渐老去,这份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手艺或许真的会在岁月中销声匿迹,想到这里,他的心中满是无奈与悲哀。



儿子的意见分歧

如今,大儿子余海在深圳的电子厂每日机械地拧着螺丝,小儿子余江在县城大街小巷风驰电掣地送外卖。

兄弟俩时常在对话记录里劝道:“爹,回家吧,我们养得起你。”

在儿子们眼中,父亲从事的采燕工作,实在是吃力不讨好。

他们难以理解,为何父亲放着安稳日子不过,偏要执着于这高风险的营生。



毕竟,时代已然不同,如今燕窝早已能够通过人工培育的方式大量产出,完全没必要再去悬崖峭壁上冒险。

然而对余成明而言,采燕窝是曾经改变家庭命运的“财富密码”,是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生存技艺。



在物资匮乏的岁月里,靠着这份手艺,他撑起了一个家,给家人带来了富足的生活。

但是面对儿子们的坚决反对,余成明思量再三,还是选择尊重孩子们的意愿,尽管心中满是无奈与不舍,但他明白,孩子们应有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



结语

采燕窝这门老手艺,似乎走到了传承的尽头。余成明在悬崖峭壁上拼搏了大半辈子,但他的儿子们却选择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这并非他们不孝或不珍视传统。如今时代变了,人工培育燕窝兴起,传统采燕的需求少了,孩子们更向往安稳、有发展空间的工作,这无可厚非。

未来,余成明能安享晚年,儿子们也能在安稳的工作中追逐梦想,一家人在各自的路上收获幸福,这何尝不是另一种圆满 。

雅砻江最后的采燕窝人:儿子宁愿打工也不学 因为是拿命在“搏”_央广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