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水莲 摄

2月10日,农历正月十三,烟台黄渤海新区第33届渔灯节如约而至。

从欢天喜地的文艺演出到产品种类丰富的渔灯大集,从肃穆庄重的祭海大典到极具胶东特色的放渔灯仪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渔灯节,不仅承载着渔民祈盼风调雨顺、鱼虾满仓的美好心愿,更成为了传承渔俗文化、弘扬闯海精神、助力乡村振兴的盛大节日。

一大早,大季家街道初旺渔港码头就热闹起来,市民和不少远道而来的游客纷纷赶来参加这一盛会。

9点30分,极具非遗特色的文艺演出正式开始:欢腾的锣鼓、高亢的唢呐、精彩的京剧表演和花板联唱等等,将渔灯节推向了高潮。

虽然气温较低,却无法阻挡群众参加活动的热情,舞台上演员忘我表演,台下观众更是热情似火。男女老少围在舞台周围,不时举起手机拍照录像、拍手叫好。

“我们这次来了70多人,年龄最大的70岁,最小的只有10岁。”活动现场,禾美秧歌队队长刘航源告诉记者,作为大季家的本地秧歌队,大家都争相参与这次演出,不仅要扭出新时代渔民的精气神,更要把老一辈留下来的民俗文化发扬光大。

祭海大典随后举行。“这是我们渔民最重要的节日。”初旺村村民刘明兴说,自己出海捕鱼有36年了,每年都把捕捞回来的最大的鱼用在渔灯节这一天。

“每一家都特别重视渔灯节,这一天,家家都有客,都会拿出最好的东西招待亲朋好友。”山后初家村党支部书记赵竹岭介绍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渔灯节已经从一种传统的祭祀活动演变成为兼具传承渔村文化、民俗展示、亲友聚会、特色旅游于一体的盛大节日。

下午,渔民们带着准备好的大鱼和渔灯来到自家船上,把渔灯摆在船头,寓意照亮引路,护佑人船平安归来。

在今年的渔灯节现场,除了精彩的文艺演出外,还开办富有特色的“渔灯大集”。在集市上,不仅有剪纸、糖画等非遗手造,还有花饽饽、草莓等美食和农产品,在满足游客赏民俗、品美食的同时,也为提振消费注入了活力。

今天,也就是正月十四,在古现街道举行的渔灯节还将继续,将举行秧歌花车巡游、祭海大典、渔民送灯等活动。

渔灯节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2008年,渔灯节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5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烟台黄渤海新区“中国渔灯文化之乡”称号。未来,烟台黄渤海新区将继续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海洋文化,持续壮大海洋经济,打造文旅融合新品牌。

YMG全媒体记者 刘洁

通讯员 姜乾 王凯 陈婉璐 摄影报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