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给我寄10斤豆腐、麻辣豆腐干5斤、孜然豆腐干5斤,地址给你发到微信上了。”
“好的、好的。”一边忙着给顾客切豆腐一边接电话的老板满口答应着。
“老板,来2斤嫩豆腐。”
“老板,我要两样豆腐干各1盒。”
顾客口中的老板是谁呢?他,就是今年42岁的甘泉县侯家豆腐店的老板侯永刚。
“经过和家里老人彻夜长谈后,老人决定让我做豆腐,不然,家里的日子就难过好。”侯永刚说。
出生在甘泉县美水街道瓦窑沟村的侯永刚,看着家中老人在做豆腐,收入也不怎么高,初中毕业后便外出打工,服务员、保安他都干过,可收入不高,更没多余的钱去谈恋爱。2010年,经老人劝说后回到家后,他接过老人手中做豆腐的摊子。
“我爸看到我第一次泡的豆子里烂豆子特别多,就把一大桶泡下的豆子扔给我,让我捡不说,还让别误工。”侯永刚笑着说,“那天的豆腐做得不怎么样,我爸就没出去,在家教我如何捡豆子。第二天天刚亮,我爸又教我如何泡豆子,还告诉我,如果豆子泡不好的话,什么也做不成。”
第一次泡豆子失败后,使侯永刚深刻认识到必须时刻认真,不然就要面对失败,于是,他开始虚心向父亲请教做豆腐的技艺。
从父亲那里,他了解到,冬天泡豆子需要8到10个小时,夏天则需要4到5个小时。泡完豆子后磨碎了,再分离豆浆和豆渣做豆腐,这个过程,一般需要4到5个小时。“老话说得好,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就是这意思。”侯永刚说。
每天天刚亮,侯永刚就开始泡豆子了,白天再出去买豆子或者和各个超市商量留多少斤豆腐,经过一阵忙碌,一般到晚上8点左右才有时间休息一会,可到了晚上12点,又得起来洗豆子、磨浆、煮浆、过滤、点卤……一直忙到凌晨,豆腐才能成形,顾不上休息,又得赶紧出豆腐。
“我们老两口每天早上就站在大门口等侯永刚外出送豆腐时,买上两斤豆腐,这样吃煮豆腐或者烩菜才有味。”2月3日,今年70岁的瓦窑沟村村民刘延梅说。
“为啥爱吃他家的豆腐?”笔者好奇地问。
“因为他家的豆腐是卤水做的,而且点得很到位,做出来豆腐有味。”刘延梅说,“豆腐营养丰富,把豆腐吃上,就省得让儿女们忙着给我们补这补那了。”
笔者听后得知,原来卤水是这道美食的灵魂。
“我用的是老办法做豆腐,为的就是要顾客回头。”侯永刚说。
踏实肯干的侯永刚引起了媒婆的注意,给他介绍了过日子的美女拓延荣,拓延荣见了几面就答应了,这让侯永刚没想到。
“当初见到永刚的时候,就被他的奋斗精神所感动,想到嫁过去最起码不会受罪。”拓延荣说。
2013年和拓延荣结婚后,拓延荣想和侯永刚一起做豆腐,于是,他一边教妻子做豆腐,一边有了新的盘算:两人一起做豆腐,再努力,每天只能做500斤,根本不能发家致富,一定要扩大规模。这于在2014年,他拿出自己攒下的钱和部分贷款共100余万元,建了300平方米的厂房。刚开始,他们用的是一套做豆腐的旧设备。设备运转起来比较费力,还做不出多少豆腐,为了更好地发展,侯永刚果断决策,换了一批新设备。现在,他家每天能做1000余斤豆腐。不光产量上来了,而且,他还和妻子增加了品类,将豆腐干从原味一种增加到麻辣、孜然等多种口味,如今一天仅豆腐干就有100余斤。
从最初需要赊豆子维持生意,到如今豆腐供不应求,侯永刚和妻子凭着永不停歇的干劲和创新理念,让他们家的豆腐名气越来越大。随之,有不少人在他的豆腐店边打工边学手艺,侯永刚都毫无保留地把技术教给他们。
他家的豆腐生意有多好,侯永刚说,春节前后,仅腊月二十三至正月初五,他每天做的豆腐、豆腐干、嫩豆腐要卖 2000斤,是平日的两倍。
如今,侯永刚的两个孩子,老大上六年级,老二今年两岁了。照顾好孩子之余,他们两口依然坚持每天半夜起床制作豆腐,坚守传统手艺,也坚守着那份乡情与热爱。
“干了十几年的豆腐行业,让我懂得了好多,创业容易守业难。今后,我打算还是实实在在做好产品质量,同时,根据大家需求创新口味,做好服务,不断提升豆腐的知名度,让自己生产的豆腐销得更远。”侯永刚说。
(记者 范筱霞)
监制|刘亮
审核|张生燕
责编|白腾 刘强
编 辑|崔春娥 高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