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国防部宣布俄军已完全控制顿涅茨克地区战略要地捷尔任斯克。这座工业城市具有特殊战略意义。捷尔任斯克地区分布着大量前苏联时期遗留的地下工业设施,构成军事防御体系。自2014年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乌方投入大量资源对该地区进行军事化改造。
乌军依托地形优势,在城市周边构筑一道纵深12公里的多层次防御工事。这套防御体系融合传统工事与现代军事科技,包括混凝土地堡群、反坦克壕沟、地下指挥所以及电子对抗设施。防御纵深层层推进,每一层均设有独立火力支援点,形成交叉火力网络。
地下矿井系统被改造成军火库和军事设施,可供部队进行机动转移和隐蔽。乌军还在城区部署大量狙击手和反坦克导弹小组,利用城市地形优势设置多重伏击点。
俄军调集第51集团军的主力作战单位,包括第1、第9和第132近卫独立摩托化步兵旅。这些部队具有丰富的城市战经验和装甲作战能力。俄军还部署4个炮兵旅和2个战术导弹旅,配备2S35"联盟-SV"自行火炮和"伊斯坎德尔-M"战术导弹系统。俄空天军出动苏-34和苏-35S等战机,执行对地打击任务。
乌克兰方面集结8个旅级战斗群,总兵力超过4万人。这些部队包括经过北约标准训练的部队。乌军部署大量现代化装备,包括由西方国家提供的"豹"式坦克、"布雷德利"步兵战车等重型装甲车辆。乌军还在城区布设复杂的防空网络,配备各类防空导弹系统和雷达设备。
围绕捷尔任斯克展开的军事行动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俄军采取包围分割战术。三个主要突击集群分别从东北、西南和东南方向展开进攻,形成合围之势。俄军装甲部队利用"T-90M"主战坦克的优势火力,对乌军防线实施突破,将分散在12个城区的乌军分割包围。同时,工程部队在装甲掩护下,快速清除地雷,为后续部队推进创造条件。
第二阶段以电子战和信息封锁为特点。俄军部署"克拉苏哈-4"等电子战系统,对乌军使用的通信系统实施干扰。这影响乌军各部之间的协同作战能力,导致指挥系统瘫痪。失去通信支援的乌军各防区陷入孤立状态,无法实施有效的战术协同。俄军随即对这些孤立据点展开打击,逐个突破。
在最后的攻坚阶段,俄军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大量无人机用于侦察和火力引导,"兰策特"等攻击型无人机对乌军防御工事实施打击。TOS-2重型火箭炮系统和各类特种弹药的使用,有效摧毁地下掩体和混凝土工事。地面部队则采取战术,逐栋清剿,最终瓦解乌军的抵抗。
这场持续5个月的战役造成乌军伤亡,8个主力旅遭受重创。战役中,乌军损失包括240余辆各型坦克和装甲车辆,340门火炮系统被摧毁。这场战役标志着俄军在顿涅茨克方向取得突破,为后续军事行动创造有利条件。捷尔任斯克的特性,使这一胜利在战略层面具有重要意义。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