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尔任斯克于2024年2月8日陷落,乌克兰军队在东部战线遭遇重大战略挫折。这座横跨利沃夫河与多涅茨河交汇处的军事要塞,在持续一周的激烈攻防战后易手。

捷尔任斯克要塞地处多条战略要道的交汇点,其地理位置使其成为控制顿巴斯地区的关键节点。该要塞周边地形复杂,河流交汇形成天然屏障,加之层层设防的军事工事,使其具备极强的防御能力。捷尔任斯克是连接顿涅茨克、卢甘斯克等重要城市的交通枢纽,更是控制整个顿巴斯东部地区的战略支点。

在此次战役中,交战双方投入大量兵力。俄军方面,由第51集团军担任主攻任务,其下属的第1、第9和第132近卫独立摩托化步兵旅构成进攻的主力。这些部队装备精良,具有丰富的城市攻坚作战经验。同时,中央集群志愿兵部队的加入,进一步增强俄军的攻坚能力。俄军采取多兵种协同作战的策略,步兵、装甲、炮兵等各兵种密切配合,形成强大的进攻合力。

乌军投入8个作战旅,总兵力超过4万人,以巩固这一战略要地的防御。这支防御力量中包括乌克兰正规军,还有外国雇佣兵部队以及亚速营旅等特种部队。乌军指挥部将捷尔任斯克视为顿巴斯防线的关键支撑点,在人员配置和武器装备上给予充分保障。防御部队构建多层次的防御体系,包括城市要塞群、地下工事网络以及预设的火力支援点。

俄军调集包括朝鲜生产的170毫米谷山大炮、俄罗斯"郁金香"240毫米重型火箭炮等重型火力,构建密集的火力网。这些重型火炮具有强大的破坏力,能有效压制乌军的防御阵地。同时,俄军还大量使用航空炸弹、温压弹等现代化武器,并配合无人机进行精确打击,这种立体化的火力打击体系极大地削弱乌军的防御能力。

俄军在此次战役中采用"化整为零"的战术,将重炮分散部署在不同位置,确保火力的覆盖面,降低被敌方反制的风险。同时,俄军还运用电子战设备,有效干扰乌军的通信系统和火控系统,影响乌军的指挥效能。

面对俄军的猛烈进攻,乌军采取城市要塞战的防御策略。乌军利用城市建筑群的特点,将每一栋建筑都改造成独立的火力点,并在建筑物之间构建相互支援的火力网络。同时,乌军在建筑群的地下空间中开凿复杂的地下通道系统,这些通道与地下车库相连,提高防御部队的机动性和生存能力。

乌军在此次防御战中缺乏有效的空中火力支援,使得乌军无法对俄军的进攻形成有效的制约。乌军的远程火力被俄军压制,难以对进攻部队造成有效杀伤。乌军的补给线面临严重威胁,影响到前线部队的战斗持续能力。

一周的激烈战斗后,乌军付出惨重的代价。仅在攻坚战的一周时间内,乌军就有10435人阵亡。在整个捷尔任斯克战役期间,4万守军中约有2.6万人伤亡,8个作战旅均遭受重创,部分部队面临重建的困境。这种程度的人员损失对乌克兰军队的战斗力造成严重影响。

在装备损失方面,乌军在此次战役中损失240辆坦克和装甲车辆,以及340门各型火炮。这些装备损失削弱乌军的作战能力,考虑到乌克兰目前的工业生产能力和外部军援情况,这些装备的补充将面临巨大困难。如此规模的装备损失将对乌军未来的作战能力产生长期影响。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