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限的空间内M1摒弃了传统的方向盘设计,通过调节双侧履带差速实现转向控制。操作界面配备双联控制杆,当同步转动操控杆时,后桥传动齿轮组将联动加速,配合中置引擎输出的强劲动力驱动履带运转,进而让坦克直线前进。



它的转向机制遵循逆向加速原理,比如,用手握住右边控制杆的,单独扭动它会促使右侧传动系统输出功率大于左侧,从而实现左转弯动作。



这种反向逻辑控制系统显著提升了战场环境下的机动响应速度。当然了,坦克只是动起来还不够,驾驶员还需要三名队友。

M1坦克读的乘员组采用四员制分工体系,形成了立体化作战单元。顶层观察位由指挥官坐镇,指挥官的下方是火力控制中枢,也就是炮手的战位,右侧区域专设弹药装填岗位,通常这里会配备一名装弹手,前舱则采用符合人体工学的仰卧式驾驶舱布局,是驾驶员所在的位置。



M1主战坦克的标志性武器系统包括120毫米滑膛主炮,配合同轴机枪和反狙击专用曲射武器,三者构成多层次火力网。瞄准系统采用模块化装甲防护设计,将精密光学设备置于多层复合防弹舱内,确保关键设备在战场环境下不会受损,弹片、子弹、冲击波都不能损害观瞄设备。

指挥中枢装备了智能化作战系统,包括可以远程操控的50毫米口径武器站和具备热成像功能的周视观测仪。内部集成的主从式瞄准系统,实现了指挥官与炮手的协同锁定功能。



另外,M1还配合全景周视追踪装置和数字化信息显示终端,能与卫星、预警机、其它坦克、伴随步兵战车一起,构建实时战场感知网络。特别设计的遥控武器站允许指挥官在保持态势感知的同时直接参与交战,显著提升了作战系统的响应效率。

M1的火力控制单元使用的是双握柄,你可以手按着红色触发机构,实现与炮塔控制开关的联动。通过特定开关组合可完成炮塔轴向旋转与俯仰角调节,机械闭锁装置确保动作中止时的即时制动。



防护系统创新性地采用定向泄压设计,当遭遇弹体冲击时,预设的泄压通道会通过顶盖机构定向释放爆轰能量,这种设置可以有效避免舱内二次损伤。

另外它还有主动防御体系,搭载了猎豹智能拦截系统,这个防御系统是以色列给美国研发的装置,同时整合了220度相控阵雷达与高速运算器,可以通过威胁识别算法对来袭目标实施轨迹预判。



当系统判定威胁等级达到临界值时,会自主激活外置拦截单元实施硬杀伤防御。不过该系统主要针对制导类反坦克武器,对动能穿甲弹种的防护仍需依赖装甲体系。而且,这套系统耗电量非常大,一般情况下是不开启的。



坦克的复合装甲用的是分层防护,最外层为高硬度合金钢,中层嵌入超密复合材料层,“至尊版”里面还有一些黑暗材料,即贫铀装甲,属实不拿驾驶员当人。

它的侧面附加的模块化反应装甲,就像瓦片一样叠起来。表层增设的弧形装甲单元,这种装甲可以让本来垂直射入的穿甲弹改变角度,进而弹射掉,在此过程中,利用多级缓冲原理还能降低来袭穿甲弹的动能。



这种防护设计虽然显著提升了生存能力,但也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就是重量大。为了保证M1的机动性,必须要上大功率的发动机,这个难不倒美国。

M1的动力解决方案采用的是航空衍生技术,配备多燃料适应性燃气轮机,兼容航空燃油、柴油及汽油等多种能源。双循环冷却系统能有效控制涡轮单元的热负荷,通过热交换装置实现动力舱温度平衡。



它的传动系统采用齿轮矩阵分配,推动履带机构可以实现48.3公里每小时的越野机动,公路最大行驶速度75公里每小时以上。

注意,尽管M1坦克具备卓越的防护与机动性能,但是该型坦克在城市巷战环境中,作战性能会受到严重制约。它的高热信号特征,使其在面临红外制导武器的时候力不从心。而且因为吨位实在太大,在水网沼泽密布或者是有冻土翻浆的地方驾驶,机动性会大大折扣。当下,老美正在着手改进这款坦克,未来M1可能会使用混合动力推进系统,而且更加注重被动防御。

举报

评论0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