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58年,人民大会堂正式破土动工,在修建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技术上的困难,这篇小文章,我就简单和你聊聊“东廊柱搬家”这个小细节。

正文

当年,针对大会堂大门的设计,就特意有过交待,这大门相当于是脸面,一定要使用咱们中国自己的设计风格,不要采用西方的那种廊柱设计风格。因此,设计人员在具体设计的时候,特别注意把中间的三开间尺寸做了加宽处理。



沈其和沈勃当时主要是抓设计这方面的总体工作,这一天,沈其拿来了东廊柱的设计图,沈勃拿起图纸一看,发现中间三开间的柱距是其他柱距的两倍了。于是乎,他就提出来,这中间的柱距相隔太远了,看上去十分的不美观。他的这个问题提出来以后,经过大家伙的商讨,最后决定把中间的柱距减少到9米,而至于其他的柱距,仍旧保持7米的距离。

当时,东大门的钢筋混凝土柱子已经浇灌结束了,只不过还没有拆模。

等实地考察以后,发现之前设计的9米距离,在实际当中还是做小了距离。因此,要求沈勃一定要想办法把中间的这个东门廊柱搬家,哪怕用角钢重新做基础也是允许的。

听到这个消息后,沈勃心情有些低落,觉得是自己的工作没有做到位。因为当初他就特别把东门的中间的柱距设计到了9米,结果还是给做窄了。

听到要给东门廊柱搬家的消息后,沈勃也犯愁了。

工期本就很紧张,只给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如今还要把这个高23米,1.25米见方的钢筋混凝土挪位置,岂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啊!

连着好几天,沈勃都为这个事犯愁,吃也吃不好,睡也睡不好。



他召集了好些个有经验的建筑专家和工程师,大家伙一起商讨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在商讨的过程中,结构工程师的眉头就没有舒展过。要知道那几根廊柱的上面,可是托着一个小礼堂的,这怎么给柱子搬家啊?

但是任务下来了,就必须要完成这个看似不能完成的任务。

连着好几天的商谈,一个姓张的工程师突然灵光一闪,他提出了一个办法。

那钢筋混凝土本身的断面只有1,25—1.25米,只是在外面做了包砖,再加上镶嵌了大理石之后,柱子的断面这才变成了2.5米。那么,咱们是不是可以在外包上面做文章,降低柱子的断面,这样就多出来距离了。

他提出的具体做法是:

中间的两根柱子的外包偏心外移,两侧两根柱子的外包则是向内移。



这样一下来,中间的开间距离也就被扩出来了一米多左右。而且,这样不仅做到了中间开间变大,还做到了两侧柱间次大的效果。

经过这样的重新设计改造后,完全符合咱们中国建筑的主间、次间以及稍间的安排。从外表上看,东门的中间柱子之间的距离是10.3米,而次间的距离也变成了8.02米,至于稍间的距离也变成了7.15米,而至于其他柱距之间的距离,也变成了7米。

大家伙可算是商讨出了这么一个满意的方案,于是乎,沈勃就把这个方案画成了透视设计图。最终,他们的这个大胆设计获得了通过,那东门廊柱也顺利搬了家。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