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我们去超市买东西,“代糖”标签就像超级英雄的披风,让人忍不住想披上它,以为这样就能得到健康和苗条的身材。然而,在看似完美的甜蜜替代背后,却隐藏不少风险。今天,让我们一起揭开代糖食品的神秘面纱。
什么是代糖?
代糖的规范名称是甜味剂,属于能给食物增加甜味的食品添加剂。相对于糖,其热量低或不能被人体代谢,可代替糖加入到食物中来增加口感,减少热量摄入,可分为营养性甜味剂(有热量)和非营养性甜味剂(无热量)。常见的代糖包括:阿斯巴甜、甜菊糖苷、木糖醇、果糖等。
随着研究不断深入,代糖食品的风险逐渐浮出水面。那么,代糖带来的风险有哪些呢?
对血糖的影响
人体血糖的主要成分是葡萄糖,其他糖类必须经过转化才能被人体所利用。一旦过量食用代糖类食物,造成大量糖驻留在血液内,刺激胰岛β细胞迅速释放大量胰岛素来降低血糖。特别是机体处于饥饿状态,血糖含量(即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较低时,摄入过多代糖物质,大脑可能会收到“已进食”的信息,将抑制食欲而减少再进食,同时,胰岛素还在不断降低血糖,这样双重夹击的最终结果就是血液内葡萄糖供给不足,影响了大脑和神经系统的正常工作,无法抵消人体消耗葡萄糖的速度,导致低血糖风险。
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肠道微生物群在人体消化、免疫和代谢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多项动物实验和初步人体研究显示,代糖可能改变肠道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导致微生物群落的失衡,不仅会影响肠道的正常消化和吸收功能,引发消化不良、便秘或腹泻等问题。
对人体神经精神系统的影响
研究表明,虽然代糖热量低,但长期大量摄入可能干扰人体正常的血糖调节机制。以阿斯巴甜为例,它在人体内会分解为天冬氨酸、苯丙氨酸和甲醇。其中,苯丙氨酸对于患有苯丙酮尿症的人群来说,无法正常代谢,会在体内蓄积,进而影响神经系统发育,可能导致智力障碍等严重后果。代糖通过肠道-脑轴影响大脑的神经功能和情绪调节,也会导致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发生。
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大量食用代糖可能导致腹泻,大多数糖醇不会在胃里分解,而是直接进入肠道,会因吸收差而留在肠腔内,发酵产生气体,升高肠道内的渗透压,使肠道细胞内、外的水分形成的浓度梯度,多余的水分会导致大便变稀,从而造成腹泻。
代糖中的果糖在代谢中直接被肝脏吸收转化为脂肪,与葡萄糖相比,果葡糖浆更容易造成人体脏器内脂肪的沉积,升高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导致非酒精性脂肪肝,胰岛素抵抗,增加患糖尿病风险。
警惕高尿酸血症和痛风
高果糖摄入还会增加高尿酸血症/痛风的发病率。《中国高尿酸血症相关疾病诊疗多学科专家共识》指出,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患者提倡均衡饮食,限制每日总热量摄入,避免果糖类饮料的摄入。因此,尽管是「零蔗糖」,但大量摄入果糖比蔗糖危害更大。
代糖食品还存在潜在致癌风险
尽管目前关于代糖与癌症之间的关系尚无定论,但部分研究结果令人担忧。有研究发现,长期大量摄入某些代糖,如糖精,可能会增加膀胱癌的发病几率。虽然这些研究大多是在高剂量的动物实验中得出的,但考虑到人们日常饮食中代糖食品的广泛摄入,潜在风险不容忽视。而且,代糖在加工和储存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些有害物质,进一步增加了致癌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代糖食品并不是健康的代名词。对于普通消费者,代糖食品可作为减少糖分摄入的选择之一,但不能因“代糖”标识而忽视整体的饮食均衡与健康习惯养成。最健康的饮食方案可能还是要推荐白开水加上天然新鲜的粗加工食品。我们不能因为看到“代糖”的标签而放松对甜食的警惕,生活中应该尽量减少食物中甜味剂的使用,培养进食不甜、低甜食物的习惯,而不是吃越来越甜的代糖食品。最后,祝愿大家科学饮食,健康过大年!
来源:药物1期临床试验研究室
作者:张蕊莹
荐稿:郝晓花 刘龙
排版:李春慧
责编:范晓 张洁
出品
北京世纪坛医院宣传中心
专栏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