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学:
上午好!首先要祝贺文胜院长又出大作,也是他长期研究积累的成果,我们作为同事,作为老朋友,我是发自内心地高兴,确实也在这里表示祝贺。我也想借这个机会表达一些看法,说得不对的地方供大家批评指正。
1
中国乡村现代化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农业现代化阶段。新中国成立之后,到改革开放这段时期,党中央提出了乡村现代化的方案,但党中央对这个方案没有达到高度自觉的高度,所以1954年的时候,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其中第二条就讲的是农业现代化。但当时根本就没有讲农村现代化,只是讲农业现代化,说明当时对现代化问题,对农村现代化的认识还没有到特别高的高度,只是讲农业现代化。而且农业现代化战略提出来之后,当时所采纳的实践模式基本上是苏联式的,向苏联学过来的一些东西,所以农业现代化,我个人觉得当时认知不够,而且实践也不成功。搞计划经济式的农业现代化实际上是不成功的。我们的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一样,最终差不多要陷入崩溃的边缘。
第二个阶段是脱贫攻坚阶段。我认为脱贫攻坚战略是对前面农业现代化战略的再反思、变革和提升。农业现代化没搞成功,后来发现要重新再思考,重新定位农村现代化到底应该怎么做。脱贫攻坚战略的制定,应该说是放眼于整个农村“大的发展格局”来思考问题的,不再仅仅讲农业现代化,而且也更加关注民生问题和人民的温饱问题、生存问题,可见我们对农村现代化是再认识再布局的体现。脱贫攻坚绝对不是一个高水平的农村发展战略,是适应农村发展处于低水平战略上的谋划,目标就是解决农民温饱问题,让大家都有饭吃,不能老是挨饿,它是解决这个问题。但这个绝对不是农村现代化长远的、根本的目标,所以脱贫攻坚是个国家战略,但不是一个高水平的,或者要把农村带向一个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理念,所以正因为如此,我们国家需要从脱贫攻坚的战略往前走。
第三个阶段乡村振兴阶段。中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是对脱贫攻坚战略的提升,应该是更加对接两个东西而产生的战略规划,一是高质量发展,二是中国式现代化,对标的是更多战略理念提出的战略,应该说乡村振兴战略是个更高级的战略,是一个谋大局,谋长远的战略。
对中国乡村现代化大体上要从这三个阶段来加以认知,从单纯的、简单的农业现代化到脱贫攻坚的现代化谋划,再到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追求,可能有这样一个转变。这种转变恰恰就反映出了文胜院长讲的中国乡村现代演进的主线。
2
中国乡村现代化中的文化现代化
中国乡村要现代化,要有一个系统观念。从系统的角度去思考,中国乡村现代化应该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目前中国式现代化是个大的系统工程,不是单纯的经济的现代化或者是其他的现代化,一定是一个系统工程,包含方方面面的全面现代化。文胜院长对于中国的农村现代化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但是我感觉他更多关注机制体制、政策方案,一个可能你考虑得不太多,虽然讲到了,但讲得不够到位。
中国乡村现代化一定要有文化现代化,我看你这个书里面也讲了乡村文明的问题,但是讲得不够多。因为现在中国农村的问题,根本问题绝对不是经济上的问题,或者物质文明的问题,而是精神文明的问题,文化精神的问题。
哪怕我们制定了很好的政策,也有很好的政策方案,甚至对农民在现代化过程当中所蒙受的损失进行各种各样的补贴,让他们在物质上能够得到很多的回报或者说补贴。但是,如果他们找不到那种所谓的在农村安身立命的存在感、获得感、幸福感,中国农村的现代化或者中国乡村的振兴将沦为空谈,必然最终会成为问题。
现在农村很多人跟中国城市里面人口问题是差不多的,他们找不到根的感觉,他生在农村,但是没有在农村有安身立命的根据,而是漂的感觉,身体在农村,但是精神总是漂到别的地方去了,漂到城市里面去了。到了城市之后,他有时候又想着农村,又漂回去了,但是漂来漂去是个大问题。所以现在我们到农村,发现不光是人走了很多,最重要的是农村缺乏精神,甚至流失了。
讲中国农村的现代化问题,一定要讲文化的现代化。其实这些年来党中央讲中国式现代化,特别是这次二十届三中全会,讲中国式现代化其中一条就是讲要搞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大家现在更多是讲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特别是国家治理体系,大家关注更多的是社会制度体系,政策体系,但很少有人去关注国家治理体系更为根本的方面,那就是德治体系,文化治理体系,大家很少关注这个东西,特别是道德治理体系。
把这个法律制度和社会制度看得很重,但是道德这个东西虽然说确实没有社会制度那么强有力,但是它的作用确实是根本性的、基础性的。如果没这个东西,任何一个共同体的运作都可能陷入崩溃。
因为道德这个东西确实不像法律制度,不像社会制度那么强有力,但是它能发挥了基础性的,根本性的作用,对维护一个共同体的存在,维护一个集体的存在,是极其重要的。现在的农村都是一个个的共同体,都是一个个的集体,虽然通过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农田都分到户了,现在都是一家一户,但事实上农村还是一个共同体,现在这些共同体的存在都陷入了危机之中,根源就在于哪里?
文化的核心恰恰就是伦理道德方面的东西。现在我们到农村去,我经常讲人与人道德的冷漠是很明显的。现在农村跟城市越来越接近,人与人之间道德上的相互关爱,都是很冷漠的,这叫道德冷漠。我了解到,甚至在农村不是叫一家有难,四方伸出援手,而是相互诋毁、打压,相互破坏,很多这样的事情,但是也不是绝对普遍的。
我想表达一个意思,中国的乡村农村现代化,恐怕应该要更多的关注文化,否则我们找不到农村现代化的根本出路。因为农村的人比我们还有钱,有的农民工到外面来打工,他的收入比高校的老师工资还高,但是没有精神家园,找不到存在感、获得感、幸福感。既不可能到农村找到归属感,也不可能到城市里面找到归属感,这种人怎么活?
文化是个人的灵魂,也是国家民族的灵魂。我今天愿意在这里讲文化是农村的灵魂,也是城市的灵魂,一旦丢了魂是无药可救的,拿什么去救?所以研究中国的农村恐怕要启动一个工程——灵魂拯救工程。农村灵魂的重塑工程,这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中华伦理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本文系作者于2024年12月8日在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研究研讨会暨陈文胜教授《中国乡村现代演进》新书发布会上的讲话,根据录音整理)
点击下方【在看】推荐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