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女性视角做有温度的汽车新闻
短短几天时间,有超过20家主流车企纷纷宣布,已经接入DeepSeek,并完成深度融合。这个让英伟达当日股价暴跌17%的“东方神秘力量”,俨然已经成为国产AI大模型的领头羊,甚至成为影响中美AI之争的关键力量。
无论是否是营销噱头,但可以肯定的是,汽车行业“智能化元年”已经呼啸而来。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2月9日,长安汽车刚刚发布了智能化战略“北斗天枢2.0计划”,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在发布会上表示,长安汽车从今年起将不再开发非智能化新产品,未来3年将推出35款数智新汽车,推动智驾平权。一天后的2月10日,比亚迪也在深圳举办了智能化战略发布会,宣布全面发力智能化,要让每一个人都畅享高阶智驾,开启智驾的新时代。
两大主流车企纷纷发力智能化,而且目标出奇一致——都是致力于智驾平权,让10万级也能开上智能汽车。这意味着,智能化不仅成为未来市场竞争的关键着力点,也是真正决胜用户体验的主要因素,更是影响汽车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
那么,对于消费者而言,“智驾平权”究竟意味着什么?DeepSeek又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变汽车生态和格局呢?
首先,智能化的重要性已经无需多言。早在多年前,包括长安董事长朱华荣和现任广汽董事长冯兴亚都曾断言:“电动化只是上半场,智能化(数智化)才是下半场”,这是因为,电动化改变的只是动力模式,对于用户体验的提升并不大;相比之下,智能化不仅能让人从开车的专注中解脱出来,而且能提升驾驶的安全性,可以说能够真正提升用车体验。
在过去的一年里,以智能化见长的华为成为中国车市最大的赢家,不仅其深度参与的鸿蒙智行,2024年交付量突破44.5万辆,登顶中国新势力30万以上年销量第一;而且有越来越多的车企选择与华为合作,并将智驾作为主要卖点。
然而,华为智能化加持的产品,基本售价都在20万以上。因此,虽然华为智驾很强,但要想普及,光靠华为是远远不行的,还得有更多的供应商和解决方案。
这些年来,包括吉利、长安、奇瑞等主流自主品牌,也纷纷斥巨资投入智能化的研发中。其中,吉利致力于通过“地面+低空+低轨”的无缝衔接,加速构建面向未来的“天地一体化”立体出行解决方案。
近日,吉利汽车集团CEO淦家阅表示,继吉利星睿大模型与DeepSeek完成深度融合后,将于今年3月初对外发布重磅AI智能化战略,吉利将成为智能汽车AI科技的引领者,为用户带来颠覆性的智能化体验。
而在“北斗天枢2.0计划”发布会上,朱华荣也表示,从2018年长安汽车发布智能化“北斗天枢”计划至今的7年时间里,长安汽车投入了超过1148亿元、打造了1.8万人的研发团队、建立超过5000人的软件及AI人才队伍、收获了200余项标准和9345件专利、开发了46款智能网联汽车、为2800万用户带来高品质智能网联用车体验。
进入2025年,长安汽车坚持无AI不创新、无AI不长安,率先将智能化推进至全新高度,启动“北斗天枢2.0”计划,开展“四大数智升级”行动。从今年起,长安将不再开发非智能化新产品,未来3年将推出35款数智新汽车;在智驾维度,2026年天枢智驾将实现全场景L3级自动驾驶,2028年进一步实现全场景L4级功能。
比亚迪的发布会更是王炸连连。在10日晚的发布会上,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表示,在整车智能战略下,比亚迪构建起天神之眼技术矩阵,其全系车型将搭载高阶智驾技术,让全民智驾成为可能,其中天神之眼C首批上市21款车型,覆盖7万级到20万级。
据悉,比亚迪天神之眼共包含三套技术方案:天神之眼A-高阶智驾三激光版(DiPilot 600)、天神之眼 B-高阶智驾激光版(DiPilot 300)、天神之眼C-高阶智驾三目版(DiPilot 100)。天神之眼 A主要应用在仰望,天神之眼 B主要应用在腾势(参数丨图片)及比亚迪品牌,天神之眼 C则搭载在比亚迪品牌。
面对比亚迪的“攻势”,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也在次日发微博“内涵”:“智能驾驶,凑合能用与好用并安全,是完全不同的境界!就像打电话有网就行,上网就需5G!”
在此之前,余承东曾表示,鸿蒙智行30万元以下的车型基本都亏损。
事实上,从价位区间就不难看出,华为和比亚迪的主销车型面向的完全是不同的用户群体,购买30万以上的鸿蒙智行用户,很多确实是为了华为的智驾和智舱而买单,因此对其要求自然就更高;而对于绝大多数比亚迪的用户而言,本身购买十万级车型,看重的是比亚迪在三电技术的优势,以及在电动车市场的号召力,智驾可以算是“附赠”配置和“彩蛋”。
付出的费用不一样,期待值自然也不一样。
更何况,之所以称之为“普及元年”,是因为到目前为止,十万级的用户此前基本没体验过智驾,因此在购买和体验过程中,需要磨合和迭代。从这个意义上说,全民智驾时代的到来,对于消费者而言,首先是更高的性价比,其次才是驾驶体验的提升,第三,是安全性的升维。
去年底,消失许久的理想汽车董事长、CEO李想做了一期深度对话,在此次访谈中,他没有谈及产品和市场竞争,而是聚焦智能化和AI。“智能化是下半场,这不是传统的软件智能,而是真正的人工智能,这是造车往下延续的一个必经之路,汽车将从工业时代的交通工具,进化成为人工智能时代的空间机器人。”
很难说,李想到底是真的要转型做AI,还是一种营销策略,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长安、比亚迪和吉利在10万级产品中普及智驾技术,智能化下半场确实在加速了。
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不再是以特斯拉、英伟达为主体,而是在前者的技术创新基础上,包括DeepSeek、长安、吉利、比亚迪和地平线等国内企业,通过更低的成本、更简洁的应用,加速智能化的普及。
这样的进程,和以往所有的科技进步一样。
“2025年是智驾真拐点,三年时间行业大局可定。”在年初地平线沟通会上,其创始人余凯如是说。
地平线首席架构师苏箐也表示,“搞自动驾驶的人,不能活在营销里,自动驾驶真的非常难。特斯拉FSD在一些部分依然是断代式领先,国内算力永远不可能赶上美国,智驾场景也远比美国复杂。”
苏箐的话,被认为是行业难得的“真话”。既然完全智能驾驶还“遥遥无期”,那么,用户在使用智驾的时候,无论厂家如何宣传,都要把自己作为智驾的第一责任人,把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安全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每次看到坐在驾驶室睡觉的新闻,我都感觉很神奇,是梁静茹给他们的信心吗,为什么敢把自己的命交给还在进化中的机器?
给安全做加法,而非减法,这才是智驾之于消费者真正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