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0日,比亚迪一场发布会震动汽车圈。
智能驾驶车型价格门槛被“砍”至10万元。
这意味着,消费者花一辆普通A级车的钱,就能买到搭载高速智驾功能的汽车。
曾经动辄20万元以上的高端配置,如今成了比亚迪的“白菜价”。
这场“智驾平权”运动背后,不仅是比亚迪的野心,更预示着汽车行业即将迎来一场颠覆性变革。
01 比亚迪的“价格屠刀”,砍向了谁的蛋糕?
比亚迪的“价格屠夫”称号由来已久。
从早年售价几万元的F3对标丰田卡罗拉;
到如今将DM-i混动技术下放至10万元车型;
比亚迪始终擅长用规模效应和技术自研拉低成本。
而这一次,它瞄准了智能驾驶这块“高端蛋糕”。
此前,比亚迪王朝和海洋系列中
仅四款高端车型可选配高速智驾功能(自动超车、进出匝道等),售价均在20万元以上。
而如今,10万元车型即可标配这一功能,顶配车型还能实现城市智驾(识别红绿灯、应对复杂路况)。
更让同行压力倍增的是,比亚迪智驾系统的价格仅为行业平均水平的一半。
“这相当于把智能驾驶从奢侈品变成了快消品。” 一位业内人士评价道。
比亚迪的目标很明确:2025年,旗下60%的车型将配备高速智驾。
以2023年500万辆的销量计算,今年至少会有300万辆车搭载这一功能。
当智能驾驶成为比亚迪的“标配”,其他车企若跟不上节奏,很可能被市场淘汰。
02 智能驾驶的“小米时刻”:技术普惠背后的商业逻辑
比亚迪的激进策略,让人联想到智能手机的普及史。
2010年,iPhone定义了智能手机;
但真正让智能机走进千家万户的,是价格亲民的小米和红米。
如今的智能驾驶市场,似乎正在复刻这一路径。
过去,一套L2+级智驾系统成本高达数万元,导致只有高端车型才能搭载。
而比亚迪通过自研芯片、算法优化,以及与华为、地平线等供应商的深度合作,硬生生将成本压缩到万元以内。
“硬件可以不赚钱,但用户习惯必须培养。”
这种“软件定义汽车”的思路,与特斯拉的盈利模式如出一辙。
先靠低价硬件圈住用户,再通过OTA升级、订阅服务持续获利。
中信证券预测,2025年将成为智能驾驶的拐点;
L2+级车型销量将从100万辆飙升至1000万辆;
渗透率从14%提升至30%。
而比亚迪,正是这场变革的最大变量。
03 行业洗牌在即:没有智驾的车,未来卖给谁?
比亚迪的降价举措,直接冲击了10万-15万元价位的燃油车和新能源车。
一位合资品牌销售坦言:“过去消费者选车看油耗、看空间,现在第一句话就问有没有智驾。” 当智能驾驶从“加分项”变成“必选项”,传统车企的转型压力陡增。
新势力品牌更是如坐针毡。
以某新势力车企为例,其搭载城市智驾的车型售价仍在25万元以上,对比亚迪的“降维打击”几乎毫无招架之力。
而比亚迪的规模优势还在持续放大——2023年其研发投入超400亿元,相当于“蔚小理”三家总和的3倍。
“这不是价格战,而是体系战。”
一位分析师指出,比亚迪的垂直整合能力(电池、电机、芯片自研)让其掌握了成本控制的绝对话语权。
另一方面,消费者心态也在转变。
一位刚订购比亚迪宋PLUS的车主表示:“以前觉得智驾是噱头,但现在10万出头就能实现高速自动巡航,相当于雇了个‘电子司机’,长途开车轻松多了。”
04 隐忧与挑战:普及之后,安全与信任如何保障?
尽管前景乐观,但智能驾驶的普及仍面临两大挑战。
一是技术可靠性。
当前L2+级智驾仍属“辅助驾驶”,系统对复杂路况的应对能力有限。
若低价车型为压缩成本降低传感器精度,可能引发安全隐患。
比亚迪对此的回应是:通过超算平台和大数据训练,用算法弥补硬件差距。
二是政策法规滞后。
例如,城市智驾需识别红绿灯,但国内交通信号尚未统一标准化;
自动驾驶事故的责任认定也缺乏明确法律依据。
不过,随着《自动驾驶汽车运输安全服务指南》等政策出台,这一困局有望逐步破解。
05 未来的汽车:从代步工具到“移动智能空间”
智能驾驶的普及,终将重构人们对汽车的认知。
当车辆能自动完成通勤,车内的屏幕、座椅、音响将成为新的商业入口。
比亚迪早已布局车机生态,其DiLink系统支持刷短视频、K歌、甚至连接无人机。
一位业内人士预测:“未来汽车的价值,50%在硬件,50%在软件和服务。”
这场变革中,中国车企正抢占先机。
2023年全球智能驾驶专利榜单前十名中,比亚迪、华为、大疆等中国企业占据六席。
“就像智能手机时代属于中国品牌一样,智能驾驶的未来也在东方。”
06 结语:一场关乎效率与公平的革命
比亚迪的“智驾平权”,本质是一场技术普惠运动。
它让曾经高高在上的智能驾驶,飞入寻常百姓家。
短期看,行业洗牌不可避免;
长期看,这场变革将推动交通效率提升、事故率下降,甚至重塑城市出行结构。
而对于普通消费者,一个更直观的变化或许是:
再过几年,不会用智驾功能的人,可能会像今天不会用智能手机的老人一样,被时代默默甩在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