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国民党军的军系、派系非常繁杂,除了中央军外还有很多支地方军,比如北方就有东北军、西北军、晋绥军等,南方则有川军、桂军、滇军等。
这些地方军的来历源流都各不相同,甚至可以说是极其复杂,在军阀混战年代很多也是打过仗的。
以东北军来说,其前身就是张作霖的奉系军队,东北易帜后奉军改为东北边防军,简称东北军。此后不久,东北主力入关调停中原大战,并进一步改编军队,纳入国军统一编制。
其主要的部队有独立第7旅到第31旅,第36师(辖3个旅)、6个骑兵旅、1个骑兵师、3个炮兵旅、2个炮兵团等。
不难看出,此时的东北军主要采用旅—团级编制;虽说冠以国军某独立旅称号,但还没有彻底与南京方面的编制融合。
到1933年初,东北军进一步整编,陆军某某旅分别改成某师,总计达19个步兵师。
这19个师中,大部分均为先前的三团制,只是采用了新的步兵师番号而已;但有两个师比较特殊,第一个是冯占海的第91师,该师主要以吉林抗日救国军改编,当时有3个正规旅外加1个补充旅。
而另外一个特殊的师就是刘多荃的第105师,这个师也有3个正规旅,每个旅编三个团,全师有9个步兵团之多。实际上是以一个师的名号,拥有一个军的实力,堪称东北军中的“超级师”。
这个师之所以特殊,是因为该部由东北军总部的直属警卫部队改编。
在改编之前,卫队统带部计有卫戍队、骑兵队以及步兵总队,而步兵总队又下设第1队、第2队和第3队。
东北军当时的总规模仍有20余万人,所以其总部卫戍部队的兵力并不少。其全军整编后,第105师实际上就是警卫师,所以实力跟一般的部队自然也不相同,仅仅步兵就编齐了3旅9团。
而且这一实力数长期保持,直到1937年时东北军进一步改编前仍是如此。
当时何应钦曾就东北军各部的实力进行过调查,对第105师的装备调查显示,该部有步骑枪数高达15000支。
当时统计的其他东北军步兵师基本只有4000支左右,有的战损师则只有两三千支,而第105师的枪数则数倍于其他师。
而在机枪方面,第105师有340挺机枪,也是各师中最多的。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第105师在直属部队中还有1个特务连、1个炮兵营、1个高射炮队、1个汽车队、1个通信队。
这些直属力量的配属,好些都是其他步兵师所没有的,尤其是那个炮兵营更加有意思。
因为在何应钦的备注栏中提到,这个炮兵营有野炮28门、山炮8门,山野炮总计达36门。
按照当时的炮兵编制,这根本不是一个营的实力,而是一个满编炮兵团的实力。
尤其这支炮兵部队配备的大部分都是野炮,在当时国内榴弹炮并没有多少的背景下,其实力可见一斑。
当然,在1937年全面抗战前的东北军改编中,这样的“超级师”编制肯定是不允许存在的。
第105师实际缩编为了二旅四团制,另外跟第109师合编成了第49军,原第105师师长刘多荃任第49军军长。
因为第109师的实力较弱,所以估计原第105师分出了大量兵员和装备充实到了该师。
而火炮估计只留了一小部分,其他的上缴分配;但多余的枪械,实际是作为库存留下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东北军的警卫部队,其可以动用的库存似乎更多,除了步枪外还有额外的机枪库存。
全面抗战开始后,第49军开赴抗日战场,并在跟日寇的血战中遭受了极大损失,尤其第109师几乎损失殆尽。
损失过大,就面临撤销番号的风险,经过第49军的多方活动,终于争取来了以预备第5师的兵员补充第109师,但是军政部不解决武器问题。
第49军动用先前的库存武器,重新装备了第109师,使得该师每个步兵连均配齐6挺轻机枪,另外步兵营有重机枪连,步兵团则有迫击炮连。
但是新的第109师军官全部都是黄埔系,第49军根本指挥不动,之后索性连第109师都调出了第49军,该师后来成为胡宗南系的中央军。
而第49军自己,随后又编入了新的师,随着东北兵员在战斗中逐渐减少,整个第49军的东北军色彩也不断减弱,到后来基本也称为中央军的旁系部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