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驾平权时代来了。

封面 I 豆包AI

作者 I 李东阳

报道 I 李东阳朋友圈

每一种技术都既是包袱又是恩赐。

如同DeepSeek引发的技术革命有人畏惧,就有人拥抱。

当一众向来傲娇的互联网大厂宣布拥抱DeepSeek之后,上一个走在时代科技前沿的新能源也开始臣服在DeepSeek脚下。

2月10日,比亚迪召开智能化战略发布会,王传福不仅以“智能平权”的名义 几乎将自家全部车型标配了天神之眼高阶智驾系统,还宣布比亚迪全面接入DeepSeek。


图源:比亚迪官博

而把时间线往前推,比亚迪之外,吉利、零跑、长城等8家车企都已相继官宣适配DeepSeek。

DeepSeek的风终于吹向了新能源。

值得期待的是,DeepSeek的“大力”能给新能源的未来带来怎样的“奇迹”;而对于向来以智驾扩大朋友圈的华为,DeepSeek的到来是福还是祸?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2024年2月苹果放弃造车之时,李想说过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话:汽车的电 动化是上半场,人工智能才是决赛。


图源:李想微博

站在当下的视角回看,这句话的含金量还是上升。

相较于能源方式转换带来的感知,新能源智驾给消费者带来的震撼显然更具冲击力。从自动泊车到自动导航与路径规划,再到自动驾驶.....这些燃油车时代的“科幻场景”如今都在新能源时代成为了现实。

如果说比亚迪将6.98万的海鸥都纳入智能驾驶战场发出“智驾平权”的号角是对所有友商的一次小小震撼,那8家车企宣布与DeepSeek大模型深度融合, 则让这场“智驾平权”运动从单兵突进演变成了行业共振。


图源:每日经济新闻

对于绝大多数车企而言,DeepSeek通过较小的性能开销和训练成本,给了不少无法全链路自研车载大模型的主机厂机会,推动AI技术的平权与进化。

以吉利为例,其将 DeepSeek-R1 模型与自研的星睿车控 FunctionCall 大模型进行蒸馏训练后,能精准理解用户模糊意图,基于场景主动分析用户潜在需求,提供车辆控制、主动对话等服务。

而对比亚迪来说则更是如虎添翼。DeepSeek 的 R1 大模型有出色的推理能力,可让比亚迪座舱更好理解用户模糊意图与隐性需求。比如语音交互时能 精准识别指令,还可根据用户习惯和场景提供个性化推荐,极大提升交互体验。


图源:比亚迪微博

在 “天神之眼”智驾系统的优化上DeepSeek也大有裨益,使车辆对路况判断更精准、决策更迅速。

正如王传福所言:“智驾不应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所有人的安全底线。”

过去,智能驾驶始终是豪华车的专属标签。激光雷达、高算力芯片、海量数据训练构筑的技术高墙,让普通消费者望而却步。据行业统计,2024年中国市场L2级及以上智驾车型渗透率虽达55.7%,但10万元以下车型的智驾搭载率不足1%。

比亚迪的“天神之眼”以三档技术方案精准切割市场:仰望品牌搭载天神之眼 A,腾势与王朝系列匹配天神之眼 B,而10万元以下车型则采用天神之眼 C,实现“无激光雷达也能高阶智驾”的突破。

这种“技术金字塔”策略,既保障了高端市场的竞争力,又以“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的低成本组合,将高速NOA(领航辅助驾驶)功能推向大众市场。

而DeepSeek于车圈而言,不仅是打破特权的一把利器,更将智驾推向更广泛的普罗大众。

诚然,当技术精英的玩具变成普罗大众的标配,比亚迪们正在书写的显然已经超越了商业范畴,而是一个关于“智能平权”的新史诗。


当算法开始吞噬硬件价值,没有车企能置身事外。

正如智能手机的发展路径,汽车产业当前也正走向“软件定义汽车”的阶段。汽车正在从传统的高度机电一体化产品,逐步演变为万物互联时代的超级智能体。

正是得益于这种认知的转变,让过去几年华为技术赋能式的玩法在车圈颇受青睐:

从第一种提供模组或部件到第二种提供解决方案,再到第三种提供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HI(Huawei Inside)模式,比如与 阿维塔的合作,以及智选车模式,比如问界、智界、享界等合作。


图源:鸿蒙智行

虽然有广汽因不舍“灵魂”而屡屡排斥,但技术的浪潮还是让大多数车企折了腰。

如今deepseek的出现似乎为车圈重塑自己的“灵魂”提供了一把钥匙。

如果说以华为为代表的“全栈式”智驾方案供应商,凭借芯片、算法、操作系统的垂直整合构建的是自身护城河;那凭借开源大模型横空出世的DeepSeek,则以“算法平权”的姿态试图重构新能源产业的规则。

本质上来说,这是两种商业技术路径的较量。

华为模式的成功,建立在智能汽车“硬件定义价值”的旧秩序之上。当车企为激光雷达数量、Orin芯片算力内卷时,华为提供的是一整套“技术奢侈品”:双Orin X芯片、96线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阵列……这种重资产投入筑起的高墙,将中小车企隔绝在智驾赛道之外。

而DeepSeek的颠覆性在于改写了游戏规则。通过知识蒸馏技术,云端训练的千亿参数模型可压缩为车端适用的轻量化版本,这种“算法普惠”似乎直接 动摇了硬件堆砌的合法性。


图源: 微博网友@有车接您喝咖啡

表面上看,DeepSeek与华为是零和博弈的对手。但本质上他们走向的是新能源这个“大圆”的两端:华为的全栈能力仍是复杂场景下的“安全绳”;而DeepSeek推动的“算法平权”,正在加速智驾技术的下沉渗透。

换句话说,华为在建造城堡,DeepSeek在播种草原。

而最终的答案或许藏在两者的交集处。当华为的硬件底座与DeepSeek的算法在灵魂深度融合,中国智能汽车产业或许能找到一条独特路径——既避免陷入特斯拉式的封闭垄断,又能超越开源社区的碎片化陷阱。


汽车产业的话语权不会消失,只会转移。

正如王传福给后来者雷军的鼓励:很多企业因为不了解会把技术想象到令人畏惧的高度,这种畏惧是对手给后来者营造的产业恐吓,其实解决不了不是因为没有能力而是缺乏勇气。

如今的比亚迪正给予雷军现实的回应。2024年,比亚迪以427万辆的销量问鼎全球新能源销冠,全球每卖出4辆新能源车,就有1辆来自比亚迪。不仅终 结了欧美日车企的百年霸权,更标志着中国首次在战略新兴产业掌握全要素主导权。


图源:识物客

可以看见,全球汽车工业的权力格局正在经历一场无声的崩塌与重建。

而比亚迪无疑是其中的领航者。当德系车企垄断发动机技术、日系把控混动专利时,比亚迪用二十年构建垂直整合体系。正如德国《明镜周刊》所言:“比亚迪的技术路线图,正在重新定义汽车行业游戏规则。”

过程中,我们已经看到的现实是,比亚迪全系智驾的汹涌来袭下的是全行业的战书。恰是王传福的傲娇——外界对比亚迪有误解,认为比亚迪不重视智能化,其实比亚迪是技术不成熟就不发布,一发布就会大大超越预期。

而我们可以预见的,DeepSeek大模型如同“技术催化剂”,让车企跳出“堆硬件”的军备竞赛。国产芯片+开源大模型的组合,正在重构智能汽车的DNA。

很大程度上,这场技术普惠运动的终极意义,远超商业竞争本身,更深远的变革在于产业话语权的转移。

当比亚迪投入千亿研发资金,构建起11万工程师团队和440万辆智驾数据的“护城河”;当地平线、黑芝麻等国产芯片企业借势崛起,打破海外巨头垄断。中国汽车工业从“跟随者”向“规则制定者”的迈进就有了实质性的跃迁。

这或许正是中国汽车工业给世界的最佳答案:技术的终极使命,是用新砖瓦拆掉过去的高墙。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