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阶智驾正在走向大众化。为何这么说?先来看一场重磅发布会。
2月10日晚间,比亚迪召开智能化战略发布会。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在发布会上现场宣布,比亚迪全系车型将搭载“天神之眼”高阶智驾。
在王传福看来,普及智驾最大的障碍是高昂的价格。
据悉,此次比亚迪“天神之眼”带来了三套技术方案:三激光版本的天神之眼A将主要搭载于仰望品牌,激光版本的天神之眼B将搭载于腾势和比亚迪品牌,三目版本的天神之眼C将主要搭载于比亚迪品牌。其中价格在10万元以下的秦、海鸥等车型也将搭载该系统,智驾的门槛再次下探。
长期以来,L2.5以上的智能驾驶在我国的覆盖率不到30%,且主要集中在中高端车型。而在更为广阔的20万元以下的中低端车型中,由于激光雷达等智能驾驶硬件价格的居高不下,高阶智驾的下沉始终难以成行。
然而,技术再好,若不能惠及普通人,也不能算是好技术。能否真正普及才是评判技术好坏的标准。
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1603万辆,其中中国市场占比70.4%,销量达1128万余辆。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国内各新能源车企可谓是你追我赶,而在智能驾驶领域,也称得上是各显神通。
从华为系(鸿蒙智行)搭载的华为乾崑ADS 3.0智驾系统,到小鹏汽车基于BEV+Transformer算法架构的XNGP系统,再到如今比亚迪的“天神之眼”……各家车企不断优化技术,利用庞大的规模化的数据和成熟的技术,在软件上发力、在硬件上分层,将智能驾驶的覆盖范围从高端专属扩展到中低端车型去。
这也意味着,中国车企在智能驾驶领域已突破"堆料式创新"阶段,开始向"成本控制型创新"跃迁。这种技术路径选择既符合中国庞大的中端市场需求,又规避了激光雷达成本过高的商业风险。伴随着这种模式,中国车企有望在智能驾驶领域形成"应用创新—数据积累—技术突破"的正向循环。
需要注意的是,“技术下沉”策略可能带来两个潜在问题:一是快速迭代引发的用户预期管理难题,老车主的‘被抛弃’感需要通过完善的用户运营体系来缓解;二是成本控制与安全冗余的平衡,如何在降低硬件成本的同时确保系统可靠性,将是长期挑战。
无论如何,智能驾驶的发展正在加速,我国关于L3级智能驾驶的法律法规也在不断完善。2025年或许将成为智能驾驶腾飞的元年,技术的不断进步有望让高阶智能驾驶“飞入寻常百姓家”。
(大众新闻记者 苏月鹏 经纬工作室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