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评论员 韩朝阳

随着2025年春节贺岁档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创造新的票房“神话”,一场“情理之外,意料之中”的哪吒“故里”争夺战在多地拉开帷幕。

有的地方打出“中国哪吒文化之乡”的牌子,有的地方以“哪吒祖庭”自居,还有的地方深入分析了“陈塘关”的地貌特征和名称变迁与当地的相关性……总之,各地都希望通过传说故事和地理符号的梳理认证,将这一神话形象与地方文化深度绑定,乘势而上打造一场“文旅盛宴”。

各地之所以热衷于争抢哪吒“故里”,看重的自然是热门IP背后的巨大流量。近年来,类似的“名人之争”“故里哄抢”屡见不鲜,无论是历史名人李白、杜甫、诸葛亮,还是小说故事里的名角色牛郎、武松、梁山伯,在“热门文化IP可以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诱惑下,一幕幕名人争夺战“你方唱罢我登场”。

但是,当一些地方慌忙用钢筋水泥浇筑“名人故里”、用真金白银塑造“名人造像”后,翘首以盼的IP流量、文旅经济却并未如期而至,人为制造出的所谓“名人打卡地”甚至陷入无人问津、亏损倒闭的尴尬境地。

我们不禁要问,类似哪吒“故里”之争的“IP大战”到底该争什么?实际上,《哪吒》系列电影的爆火本身就给出了答案。真正需要去“争”、去下功夫的,是不断通过精益求精的技术手段和受大众欢迎的艺术形式,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有数据显示,电影《哪吒2》的制作团队达4000多人,制作成本投入超5亿元;全片2400多个镜头中,特效镜头达1900余个,占比近80%,有的特效镜头打磨时间长达3年。除了这些技术数据,《哪吒1》里“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呐喊,《哪吒2》中“若前方无路,我便踏出一条路”的激情,都在守正创新中使古老的神话传说“脱胎换骨”,跃升为激荡人心的时代力量。

在“哪吒”现象中找到文旅发展的新出路,绝不是简单地“蹭热度”“争名分”,而是需要真正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大众的时代需求结合起来,创造出新的故事与价值。哪吒之所以穿越千年还依然能绽放光彩,不在于他诞生的具体坐标,而在于那份不断迭代的精神力量,与其纠结哪吒“户籍”,不如多去发掘文化内核。

“哪吒”只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小部分,下一个现象级的“神话”会出自何处?探寻宝藏的钥匙或许就在更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领悟里。

来源:半月谈新媒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