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灯塔专业版数据,截至2月10日晚,《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总票房(含预售)突破86亿。当《哪吒2》票房登顶中国影史观影人次榜并刷新中国影史最高票房纪录时,人们看到的不仅是数字神话,更是一场传统文化与现代叙事碰撞出的绚烂烟火。这部动画电影用“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呐喊,在银幕内外同时完成了对文化自信的生动诠释。


首先是对经典神话的改编与“重塑”。从挂黑眼圈、插裤兜的叛逆少年,到与敖丙共探善恶共生的哲学命题,《哪吒2》对经典神话的改编堪称“文化解构教科书”。影片没有将哪吒困在“剔骨还父”的古典悲情里,而是将其转化为当代年轻人寻找自我认同的成长寓言。当太乙真人操着四川方言登场,当三星堆青铜人化作结界兽护法,传统文化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与火锅般滚烫的市井生活融为一体。这种“重塑”不是消解传统,而是让古老神话重新长出呼吸的毛孔。

其次是工业美学背后的文化底气。1900多个特效镜头、上万根锁链交织的海底战场,这些数字背后是中国动画工业的集体突围。成都可可豆团队用五年时间证明:中国动画人不仅能讲好故事,还能用顶尖技术构建神话宇宙。影片中陈塘关的飞檐斗拱与赛博朋克风的机械装置并行不悖,恰恰印证了文化自信的真谛——我们完全可以在自己的美学体系里长出新的枝桠。

最后是共情密码中的文化认同。数据库显示,《哪吒2》多人结伴观影比例超三成,有大量家长带着孩子共同观影,揭示了一个深层事实:哪吒已超越动画角色的边界,成为代际对话的文化媒介。父母带着孩子观看时,既是在回味自己儿时的神话记忆,也是在参与一场关于“如何面对偏见”“怎样坚持自我”的家庭教育课。当“娘只知道你是娘的儿”的台词让全场泪目时,传统文化中的人伦温情与现代社会的个体焦虑,在黑暗的影院里达成了奇妙和解。

这场票房奇迹最动人的启示在于:文化自信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定海神针铁”的惊喜出镜,三星堆文物变身动漫IP,各类方言混搭神话人物逗笑全场,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电影工业的进步,更是一个古老文明在创造性转化中迸发的青春力量。哪吒闹海掀起的浪花,终究会汇成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浪潮——因为真正动人的文化自信,生长在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土壤里。

(大众新闻记者 许金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