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传》
这个春节,故宫一票难求。
去年古建大火,古建话题更是登上了央视春晚。而故宫作为世界上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的宫殿建筑群,也成为全国最难预约的景区之一,直到假期的最后一天都人山人海。
关于这座历史悠久的建筑,你了解多少呢?若是参观前不做足功课,不了解故宫隐藏了几百年的彩蛋,几乎等于白花门票钱……
“中国古建筑的知音”、台湾建筑学界翘楚李乾朗,在其经典著作《穿墙透壁》中,专辟五篇开讲紫禁城中的代表古建,涵盖三大殿、文渊阁、雨花阁、宁寿宫禊赏亭、畅音阁等。其独门的剖视图,更是让建筑结构前所未有地清晰展现在读者面前。
《穿墙透壁》是畅销10余年、累计销量10万+的“中国古建入门”经典著作,豆瓣“热门建筑史图书”NO.2,仅次于梁思成《中国古代建筑史》。书中以190幅手绘图+900余张实景照片,涵盖了72座经典古建和佛寺、石窟、道观、宫殿、民居等17种建筑类型,一书网罗中国经典古建,串起中国古代建筑史。
增订版全面升级! 新增128页,补充内容超过1/3;黑白照片全部更新为彩色照片;随书附赠4张建筑线描图+书中古建筑分布图。
1.故宫的布局
▌外朝内廷、左祖右社的布局
紫禁城坐北朝南,背山面水,前有玉带形金水河,其河水引自城西太液池——西方在五行属金,金生水,故称为金水;城后有景山拱卫。整体布局着重礼制风水,城内建筑依据周礼宫殿制度“外朝内廷,左祖右社”而设计:
故宫“外朝内廷,左祖右社”的布局
外朝是皇帝上朝、举行大典之所,以中路的太和殿、中和殿及保和殿为中心,称为“前三殿”,前三殿两翼又设有文华殿及武英殿。
内廷则是皇室生活起居的空间,以乾清宫、交泰殿及坤宁宫为主,称为“后三宫”。
左祖是指左边所设太庙,祀先皇列祖;右社指右边所置社稷坛,祭祀土地及五谷神。
▌午门:皇权神圣轴线的起点
作为紫禁城正门的午门,平面呈凹字形,其形式源流可追溯至汉阙;因形似朱雀展翅,又称为“五凤楼”,两侧长形建筑则称“雁翅楼”,整体形成三面环抱的高耸建筑,凸显皇权的尊贵。午门通常为皇帝下诏书宣旨之所。此外,明代的午门还是大臣受刑罚“廷杖”之处。
午门
▌三大殿:次序严谨分明
占据中轴线上最重要位置的外朝前三殿,以太和殿居首,中和殿与保和殿接连在后,三者均立在同一座平面呈“工”字形的三层石台上。石台使用汉白玉石栏板与望柱,普设螭首散水,大雨时千龙吐水,气势恢宏壮观。太和殿前丹陛立有“日晷”与“嘉量”,表示国家一统时间与空间之标尺。
故宫三大殿解构式掀顶鸟瞰剖视图(引自李乾朗《穿墙透壁》)
太和殿,明初称为“奉天殿”,清代始改此称,俗称“金銮殿”,是举行皇帝即位、大婚、出征等大典的场所。明代面阔原为十三间,至清代因遭雷击改为十一间,宽达60米,进深五间达33米,高30.05米,为中国现存最大的宫殿建筑。
太和殿
屋顶采用中国古建筑中最高等级的屋顶形制——重檐庑殿式,以七十二根楠木巨柱支撑,中央六根金柱镏金,室内宝座上方为八角藻井,藻井中央倒悬一颗宝珠,益显华丽而尊贵。
太和殿解构式剖视图(引自李乾朗《穿墙透壁》)
中和殿,明初称“华盖殿”,位居三台之中,是一座单檐四角攒尖顶的正方形殿堂,面宽五间,规模明显小于前后两殿。它是皇帝上早朝前的准备殿,殿内备有銮轿。
保和殿,明初称“谨身殿”,清初改称“保和殿”,为重檐歇山之殿堂,面宽九间。明代在此举行册立皇子、皇后大典,再至太和殿升座,清代则成为科举殿试场所。保和殿后有一条全紫禁城最大的御路,在一块巨大石板上雕出九条云龙盘踞,构图严谨,姿态极为生动。
中和殿与保和殿
▌后三宫:巧妙呼应前三殿
同样位于中轴线上的后三宫,布局与前三殿巧妙呼应。居首的乾清宫为面宽九间、进深五间、高20余米之重檐庑殿顶大殿堂,是内廷最高大的宫殿,从明代至清初皆为皇帝居所。但自雍正即位,移居养心殿后,乾清宫即改为接见外国使臣及内廷举行典礼之所。清初在殿内正中悬挂“正大光明”匾,以匾后放置钦定皇位继承者之密函而闻名。
乾清宫
居中的交泰殿面宽、进深皆为三间,形制与中和殿相同,亦为单檐四角攒尖顶的正方形殿堂。作为内廷之行礼殿,每逢重大节庆,皇后即在此接受朝贺。
交泰殿
坤宁宫为面宽九间、进深三间的重檐庑殿顶殿堂,形制与乾清宫相近,只是规模略小。明代与清初作为皇后寝宫,尔后室内格局在雍正年间仿沈阳清宁宫而更改,置大炕,炕上祭神,门偏东而不置中,以保存满族的风俗。另外,坤宁宫设有东暖阁,作为皇帝大婚之洞房。
坤宁宫
2. 避开人潮,这些小众景点必须要看
除了中轴线上“必须打卡”的核心建筑,紫禁城中还有一些“不容错过”的小众景点。这里不仅可以避开汹涌的人流,还能让你对紫禁城有更私人的体验。经常去故宫看展览的小伙伴肯定对东路的“文华殿”不陌生——进入午门之后,不必过金水桥,直接右拐、直行便是。而万万没想到的是,电视剧里经常听到的“文渊阁”,就藏在文华殿后面!
▌文渊阁:低调的皇家图书馆
紫禁城内典藏图书之所有多处,其中以庋藏《四库全书》的文渊阁最为著名。事实上,明代也有一座文渊阁,建于文华殿之前,储存皇室收藏的宋版古籍及明成祖时期编纂的《永乐大典》,但在明末李自成攻陷北京时被毁,清代乃在乾隆四十一年(1776)在文华殿的后面重建文渊阁。
文渊阁
文渊阁作为皇家典藏珍贵书籍的建筑,模仿江南宁波的天一阁建筑而设计。一般的建筑开间为奇数,而文渊阁正面故意设计为六开间,乃引《易经》的“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理论,以水制火。另外,文渊阁的外观,包括屋瓦用黑色与绿色琉璃瓦,门框栏杆漆成绿色或黑色,雕刻方面多用龙纹,这些象征都是为防火而设计。前面辟水池,池中架石拱桥,水池蓄水以备防火之用。
文渊阁解构式剖视图(引自李乾朗《穿墙透壁》)
来到故宫,不逛逛珍宝馆,根本领略不到明清帝王的奢华。如果说,精美的珍宝是看得见的奢侈,那么藏在珍宝馆里的戏楼“畅音阁”,却能让你畅想帝王都爱的“靡靡之音”。
▌畅音阁:“后台”强大的戏楼
畅音阁位于养性门内东侧,是故宫内现存最大的戏楼。
戏楼是帝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娱乐建筑。古代帝王在每年重要节庆时常以戏剧来助兴,如上元、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腊月等,或是皇室成员寿诞、婚嫁、册封及帝王登基等,皆有盛大的演出。
畅音阁大戏楼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至嘉庆及光绪年间皆有重修记录,嘉庆年间增建扮戏楼三间。扮戏楼就是后台,供演员化装休息。
畅音阁
其设计极富想象力,楼板辟出数个方井,称为天井,其妙用是可掀开盖板,特殊情节时令演员从天而降或从地下冒出,如天仙下凡、天兵天将降地、神佛朝元庆贺祝寿等,增加戏剧效果。
这座大戏楼还有一些特殊设计,如在舞台下方设水井,可以增加声音的共鸣效果;上层设置绞盘如辘轳架,演出时由数人操作,拉动绳子,使人飞越于空中。整座戏台上下声气相通,不难想象演出时的热闹场面。
畅音阁解构式剖视图(引自李乾朗《穿墙透壁》)
逛御花园,大概是每个游览故宫的人在腿脚酸软时“最后的倔强”。如果觉得叠石假山不过如此,不如钻进亭子里抬头看看……
▌千秋亭与万春亭:在御花园看见最美藻井
御花园中有一对小巧玲珑的亭式建筑——千秋亭与万春亭。据史载,千秋亭与万春亭始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清代数度重修。其中央主体为上圆下方的重檐亭,下檐四面皆凸出抱厦,扩大了室内面积,同时也创造出折角墙体,兼具造型变化与构造稳定之优点。
御花园内千秋亭
天圆地方的形象思维一直贯穿着中国古代的设计史,也引发天人感应之思想,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圆璧与方琮即象征天与地。千秋亭与万春亭的上檐为圆形攒尖顶,天光自檐下导入,下檐转为十二角的方形顶,四出阶,此为空间的缩影;再冠以时间的“千秋”与“万春”之名,实为宇宙的含义。易言之,即天长地久。
千秋亭解构式掀顶剖视图(引自李乾朗《穿墙透壁》)
最为难得的是,亭内的盘龙藻井气势非凡,镀金的苍龙在幽暗的光线中熠熠生辉,仿佛宣示着皇家的威严。
千秋亭藻井
从神武门出来,无论是向左走还是向右走,都能免费观赏故宫最低调的楼阁——角楼。
▌角楼:皇宫的气势与优雅
故宫的角楼共有四座,分别立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的转角城墙上。其造型玲珑秀丽,虽是为了登高眺望之防卫功能,却呈现出优雅与气势兼具之外貌,展现了与城内重重殿宇不同的设计趣味。
故宫角楼
它平面呈十字形,角隅呈折角形,中央为三重檐的双向歇山顶,交会成所谓的十字脊屋顶,中心有一座金色宝顶。面对城外的方向又加重檐歇山顶,山面朝前。面对城墙方向的另外两端则略凸出,使用标准的重檐歇山顶。细算之下,一座角楼共使用8个歇山顶,出现10个山花,共有72条屋脊。
它的梁柱结构非常巧妙,所有屋顶的重量都通过斗拱与水平梁枋,传递到二十根柱子上,而室内不出现任何一根立柱,形成一个无柱的空间。四周不用高墙,只安置格扇门窗,引进自然明亮的光线,极为神奇。总之,这是一座将力学与美学结合无间的建筑杰作。
角楼解构式掀顶剖视图(引自李乾朗《穿墙透壁》)
3. 未开放的景点揭秘
除了可以亲自探访的景点,其实,故宫未开放的区域内也“暗藏玄机”。
▌雨花阁:藏在宫中的喇嘛庙
雨花阁位于紫禁城内廷外西路春华门内,建于乾隆十四年(1749)前后,高耸秀丽、色彩辉煌夺目。
清代皇室信奉藏传佛教,初期帝王崇佛尤盛,特别是乾隆皇帝笃信密宗格鲁派,他一生建造许多密宗寺庙,除了弘扬信仰之外,也含有政治意义,用来团结藏、蒙的王公贵族。雨花阁即属于喇嘛庙,在紫禁城诸多建筑之中独一无二。
雨花阁
其平面近于正方形,正面三开间,进深亦三间,四周围以回廊。阁外观三层,但内部实为四层,其中有暗层。第一层供奉三座圆形的坛城,坛城为立体式,以掐丝珐琅制造,色彩明亮,供在重檐圆形攒尖阁内;其下则为汉白玉石所雕的圆形须弥座。
虽然雨花阁为汉藏混合式,但外观主要仍为汉式,包括顶层的四角攒尖顶,三层的歇山顶,以及一层的卷棚顶。最高的宝顶为一座喇嘛小塔,四条垂脊上各有一只铜镏金行龙装饰。龙身呈弓状,昂首翘尾,四脚跨骑在脊侧。上层及中层的两圈檐柱皆伸出张牙舞爪的飞龙,与屋脊上的铜镏金龙上下呼应,数十只龙齐向天空奔腾,似有升华羽化成佛的象征。这在中国建筑中极为罕见!
雨花阁解构式剖视图(引自李乾朗《穿墙透壁》)
▌禊赏亭:方寸之间的曲水流觞
禊赏亭位于今故宫珍宝馆中的宁寿宫花园内,它将广布于自然地形的流杯渠缩小,所谓咫尺山林纳于方亭之内。
中国的流杯渠可以追溯至很古老的历史典故,“禊”原是古时禳灾祈福的祭祀仪式,通常在春天举行,系以水洗净,象征去除不祥。春秋时代,贵族常在三月举行祓禊仪式,尔后逐渐转变为游乐性质。至魏晋南北朝,文人雅士常在三月三日举办春禊,聚集志同道合者修禊吟咏,以文会友,寄情于山水之间。
最出名的春禊应属东晋永和九年(353),王羲之邀集友人在会稽兰亭举行文会,事见《兰亭集序》谓“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一面饮酒,一面吟诗文。
禊赏亭中的曲水流觞
宁寿宫禊赏亭,渠道有如篆文之曲折。古有“引水界气”之风水理论,流水如玉带,曲水能引入吉祥之气。祓禊习俗本有澄怀心境之寓意,以篆文形的蜿蜒渠道规范曲水,将流杯提升为仪式。不过禊赏亭的水源不足,因此在亭之南侧筑假山,假山上暗藏水缸,当有“曲水流觞”活动时,命人在水缸中充水,令其缓缓流入石渠中。
禊赏亭解构式鸟瞰剖视图(引自李乾朗《穿墙透壁》)
畅销10余年的“中国古建解剖书”
增订版全新上市,补充内容超过1/3
72处知名古建详解,190幅解剖图,900余张实景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