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02/11
解锁长城情结
看懂不一样的长城
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国古代精湛的营造技术与文化智慧的巅峰体现,更是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上不可多得的伟大建筑成就。
它不仅因其宏伟的规模与悠久的历史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游客的目光,更为历史学、考古学、建筑学等多个学术领域提供了珍贵的现实案例和丰富的研究资源。
▲北京昌平居庸关北瓮门石匾
当下的长城是一张古老又珍贵的中国名片。但在古代的,它则切实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长城的主要功能是保护长城内侧的安全、利益和财富,但社会的经济活动和人口流动又必须在长城阻挡的防线上留出便于管理、适合各种往来的出入口。这种军民两用又有经济价值的设施,在长城的不断发展中,演变成大大小小的城门。笔者在寻访长城时看到,长城关口中最关键的建筑就是城门。
▲河北涞源即将垮尽的敌楼
明长城总共有多少个城门?没有确切的统计数字。从形态的角度来观察长城的城门,无非大、中、小三类。判断城门大小可有三个依据,城门的门洞、城门台、城门的门楼,有些可能不大不小,难以判断,所以本书先大型后小型,余下的为中间型。
▲河北秦皇岛山海关“镇东门”
山海关镇东门门台(宽 43 米,高 12 米)以门洞宽 5.7 米计,门台有七个洞身宽;以门洞高 7 米计,门台有近两个洞身高,是个典型的大门洞大门台。镇东门有瓮城,瓮城门上却没有门楼。所以镇东门身兼二职:门楼对外一面为箭楼式,二层门楼,厚墙,每层均设两排箭窗,每排九个;对内为隔扇门窗楼阁式。这种两式合一的,只山海关东门城楼一 处。
最简单的判断一,城门洞的大小。
是高、是低、是宽、是窄?可分大门洞(大门洞高可容骑手持竖旗坐在马鞍上进出,洞宽可达容五马并行的规模)和小门洞(洞高限骑手必须下马,旗矛顺平,洞宽只容单人牵马通行)。
▲甘肃嘉峪关西门
嘉峪关西门是从长城西端排序数第一个大城门。门洞高 6 米、宽 4 米、深25 米,都属于最气派、最威风之列。门洞可五马并行,人骑在马上可举着旗出入。门台厚 25 米、高 10.5 米(近两洞身)、宽 30 米(可占七个身)。门楼为歇山顶三层三檐,城门楼三开间,两间进深,二、三层为栏格式,一、二层带环廊。门洞上有石门匾,上刻清代乾隆帝所题写“嘉峪关”三个大字。
判断二,门台的大小。
用门洞与门台比较,门台宽可达几个门洞来衡量。极宽的门台可容置二十五个门洞,如故宫午门(当然这是最宽的)。一般门台横宽可达三个门洞,小门台也就仅两门洞宽。城门台高低也用城门台下所开的门洞来比量,而高的门台可有三个洞身高,如山西省娘子关长城的南门、雁门关的南门,都是门台有三个洞身高。一般门台为两洞身高,矮小的门台,也就一门洞高。门券砖后就是台顶了。
▲陕西府谷清水堡南门外
陕西府谷清水堡位于清水川西坡,西高东低。堡的东墙早就让位给民居和道路建设,堡南墙和堡南门还在,南门瓮城有残迹。堡南门可看出是三券三伏砖券。门洞宽仅可过一辆电动三轮车。门台包砖全无,门台尚有 4 米高。
判断三,城门楼的大小。
按规矩,城门台上一定会有一座城门楼,而其从样式上又可分文、武两类。文式门楼房檐下是木柱,木柱后是木质隔窗。木柱前是环廊扶栏。武式门楼史称箭楼,房檐下只有光洁的砖墙,上布洞眼式的箭窗。文式门楼的大小,可以从高低层数、屋檐的宽窄、每层有几根木柱来进行判别。
武式门楼的大小则可以从高低有几层、箭窗的宽窄、每层有几个箭窗来判断。
▲甘肃嘉峪关东闸门
嘉峪关的关城东面对内有一城门名为东闸门,归类为有门楼的中型城门。由三十六根方木柱支撑的方门洞高 4.2 米,宽 3.8 米,深 10.6 米。门台有条石砌筑的基础,砖包门台壁。门楼为单檐硬山并圆山顶,门楼面阔三间,进深两间。门楼檐下挂一木匾,黑底黄字题写“天下雄关”四字。
长城主墙上还有一种样式简朴的过墙门值得关注。这种过墙门是洞穿长城主墙的最小的一种门。门洞周围的墙面与长城墙体齐平,没有凸起的过墙门台。门洞拱券上也没有门匾。所开门洞的长城墙顶位置也不设门楼,哪怕是一间小小的哨房也没有。但这种过墙门通常邻近处有一座敌楼,极个别的也有离开敌楼独自开在城墙根的。这种过墙门门洞之窄,往往仅可供单人通过。门洞之矮,则仅有一人高,长矛、旗杆等等,须平持方可通过。
不过这种过墙门也有不简单之处。一是过墙门连接着一条往来长城内外的小路,内通戍边堡寨,外通游牧聚落,为戍守兵士巡护和长城两侧的民众活动提供方便。二是城门洞有内外口之分。内口的宽高与门洞拱券一致,外口则比门洞拱券窄矮。外口内侧的门洞壁上还有安装门框的砖洞,以及固定门闩的闩窝。这种过墙洞曾经装有可闩闭的门板,以挡住不速之客。
▲河北秦皇岛山海关西北过墙门外
山海关城四门俱全且还有罗城,有瓮城瓮门。当年修山海关城时,肯定考虑过不能坐以待毙,得为自己留个后路,于是就在修建高大的关城时修了几个不起眼的小门洞,现代人称之为“水门洞”“暗门洞”。这个小门洞外无门台和门匾,宽窄只得容两人,不能容人骑马通行。此门外口已多有毁坏,但插门闩的洞石还在,证明这个门洞旧时有门扇,可关启。以此门洞之窄小,与“天下第一关”之宽大形成鲜明对比。这个过墙洞有五券五伏砖券洞顶,在所有的过墙洞里规格是最高的。
上墙门在当年是只供守城和维护长城的人员出入的,进入此门有梯道可直通墙顶,其设置也包含防止闲杂人员或奸细登上长城的功能。
上墙门不同于过墙门,后者是贯穿长城墙体的门洞,其防御方向是长城外侧。过墙门洞对长城内侧不设防。而上墙门的防御方向则是长城内,门洞上的门板对着长城内侧,这一点从登城梯道旁的门闩窝便可看出。平时此门为人员登城提供便利,一旦需要,此门便受守城人员掌控,门板紧闭,登城变得困难。因此它是守护城上将士安全的重要措施。
上墙门存留状况完全取决于所在地段长城的存留状况。若主体墙已塌毁,绝对找不到上墙门的痕迹。我们仅在河北、北京等长城保存较完好的地区发现了这类门的存在。一般上墙门都临近一个敌楼或挨着通向长城内村庄的路口,方便军士、役夫上下长城。在山西、陕西,土石长城多塌得不成模样,没有遇见和发现完好或可以见证历史的上墙门。
▲北京怀柔铁矿峪低开上墙门
怀柔铁矿峪长城,墙面为石缝成行的石砌墙,垒墙石块粗糙。开在墙根的上墙门用的是石门柱,压柱石上门券改为砖券顶和砖包墙面,券顶上距墙顶面还有几层砖。门券为一券一伏砖券顶,表示此是一道普通的上墙门。
长城上开设的水门可分两类:一类是架在四季有水的河流上的水门,只有流水不断地通过此门,正常时候人畜都不会走这种门,如北京的古北口、天津的黄崖关、辽宁的九门口。另一类是建在山谷里,或是位于坡地的关堡低处,在遇暴雨时,可排山洪,而无雨时可过行人,如河北省井陉县岸底关、北京市密云区洪桐峪关、河北省迁西县青山口。水门的功能是排水,但水门还要防贼,更要防匪。在排水的城门里安置防贼、防匪设备的水门才称为水关,这样水关与水门就很容易区分。
水门作为军事建筑,受到山洪冲击的频率比炮火攻击的频率要高,山洪冲击的力量也比炮火攻击的力量要大,水门因此更易损毁,这也让我们更加珍惜那些轮廓尚存的长城水门。
▲北京密云大角峪长城水门内
密云大角峪长城水门有两个门洞,2米宽,近2米高。因长城外山地集水,经此门洞流入长城内,两个门洞被洪水损坏严重。砖券顶为三券三伏,门洞里、外口均破损。此水门下水边为深坑,说明曾经过劲水冲刷。此水门坐落于沟底,不宜人马通行,为专职水门。此水门是密云仅有的两处之一,近年得到一些维护,被洪水冲垮的洞壁已用水泥做了修补。长城墙体已破败,但仍能看出有两个洞身高。
以上这些对长城细致入微的探索,都摘录自《长城形态图志》一书。
这是一部关于长城的摄影集,更是一部关于长城的研究论集,凝聚了严欣强、严共明父子四十年的心血。他们利用业余时间,踏遍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陕西、甘肃、宁夏等地的长城沿线,考察了山海关、居庸关、雁门关、嘉峪关等著名关隘,探寻了无名口、龙字台、马字台等过往隐匿于世的长城角落,用镜头捕捉、用文字记录下了那些默默无闻却又至关重要的建筑元素。
长城形态图志
严欣强、严共明 著
市面上现有的涉及长城的书籍大多聚焦于描述和体现其历史沿革、地理分布、旅游价值或自然景观,相比之下,《长城形态图志》在众多长城之书中,视角显得尤为独特,它用影像和文字深入探索长城建筑形态的细节。
希望每一位阅读它的读者,都能从这本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长城情结与中国情节,看懂不一样的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