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达·莫里逊(Hedda Hammer Morrison,1908-1991),生于德国南部的斯图加特,父亲是个出版商。莫里逊的家里后来曾经送她到奥地利的因斯布鲁克的医学院去攻读,但她不久就说服家人,改到慕尼黑最早开办的一家摄影学校学习,从此开始了摄影师的生涯。

赫达二十四岁那年(一九三三年)偶然在一份摄影杂志的广告上发现,中国北京的一家德国人开设的哈同照相馆正在征召一名会讲英、法、德语的女摄影师。她认为这个职位非己莫属:她会这三种语言,她的施瓦布地区的出身——当地人在德国以刻苦耐劳著称,而且她还是个女性——老板的盘算是可以少付些薪水。结果不出她的所料,北京的照相馆果然相中了她。

那个时代的中国,对于一个德国年轻的单身女性来说,实在是个遥不可及的地方。但她还是只身离开德国前来中国。


赫达其后十三年里在北京度过的岁月,就是带着相机,骑着一辆自行车跑遍北京的大街小巷,名胜古迹,拍摄下如今大多已经荡然无存的旧日景物,留给后人嗟叹其珍贵价值的照片。

在北京期间,赫达与与阿拉斯泰·莫里逊相识并结婚。阿拉斯泰在中国出生,他的父亲是有名的英国记者乔治·厄内斯特·莫里逊。

她在最后的二十多年里一直住在澳大利亚。1991年,赫达·莫里逊逝世以后的第二年,其夫根据她的遗嘱,将用作展览的照片和许多珍贵的南亚青铜器、藏书等捐赠给澳大利亚博物馆(powerhouse museum)。而将1933年至1946年共十三年里她在中国所摄的一万多张底片、六千多幅照片,以及二十九本影集全部赠与哈佛大学的哈佛—燕京图书馆。

今天继续分享赫达拍摄的紫禁城旧影,值得注意的是,在赫达的镜头下,整个紫禁城寂静无人,仿佛是单独为她敞开大门。

第一辑:

第二辑:


太和殿南平台上的铜龟。


从太和殿望太和门。


弘义阁,在太和殿前广场西侧,面东而立。


延和门、假山与御景亭。


古木掩映下的一处庭院角门。


重檐宫门,东华门?


一座重檐庑殿顶的宫门,似乎是东华门。


一处楼阁,不清楚什么位置。


一座殿宇,前有白皮松,应该是钦安殿。


御花园的假山。


御花园中的井亭。


天一门,门前一对麒麟。


某处宫门一字影壁,中心盒子和四角岔角各有一条龙。


一处宫门。看不出是哪一座具体是哪一座。


启祥门琉璃瓦及侧翼墙。


宫门纵深,可以看到成熙门匾额。


巷道和小门。


紫禁城内一处夹巷。


一处格扇门,裙板雕有龙凤图案。


殿阁侧角,台阶望柱。


一处宫殿院落,右侧为主殿,前有抱厦。


一处宫殿角落,古木、铜水缸。


一处宫殿院落。


一处殿宇角落,檐角错落。


一处宫殿院落。


一处院落,石台上一座铜香炉。


殿阁交错。具体位置不好判断。


永和宫?这张照片与编号1333的照片应是同一处。


一处影壁,中心盒子和四岔都是花卉。


匾额被树木遮挡,看不清。形制与天一门相似,这是英华门?


某处宫殿转角处。


这应该是英华门两侧的一字影壁,云鹤纹的琉璃盒子和岔角。


或许是慈宁门,前有一对麒麟。


慈宁门,带有双排立柱和栏杆的门廊。


一座重檐大殿,入口两侧有香炉。似乎是慈宁宫。


门口两只麒麟,似乎是慈宁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