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天光为圆明园四十景之一,是一处依北宋文人范仲淹游洞庭湖所作《岳阳楼记》中“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的诗意设计建造的临水赏景的园林景观。位于圆明园九洲景区后湖北岸。该景区也是九洲的九岛之一,四周环以河湖驳岸。南北长约130米,东西宽约105米,总占地面积约1.05公顷。北、东、西三面,以人工堆叠的土石假山围合,只在西南跨河建一三孔木桥,与杏花春馆相连,同时可由此进入本景区。南面临湖,地势平坦,修建一座主体建筑——二层各三间的歇山卷棚顶四面带回廊的上下天光观景阁楼。后面山谷内建有数间小屋,称“平安院”。院里院外皆栽花植竹,十分安静幽雅。东面跨河亦建一三孔木桥与慈云普护相接。


圆明园四十景图之上下天光

2004年初,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圆明园考古队对上下天光遗址进行了考古勘察。2003年4月~2004年11月,对该遗址进行了有计划的考古发掘。此次发掘共布10米×10米的探方60个,因受周边土石假山的影响,实挖探方52个,不算在南侧湖中发掘曲桥的面积,在陆地发掘区内,发掘面积总共为5200平方米。揭示出清代建筑基址14处,包括上下天光大殿基址、平安院内房址3处,平安院外房址9处,另在发掘区内还发掘出形制、规格、用材、铺砌方式不尽相同的甬路8条、下水道排水设施一处,同时还对遗 址区内 3 座人工堆叠的土石假山进行了实地勘测。后应圆明园管理处要求,又对布方区以外的上下天光大殿南侧湖中已被淤泥掩埋的曲桥基址(编号 qiao-12 号)做了全面发掘(本报告暂未刊发 12 号曲桥发掘资料,这份资料将统一收入后续出版的《圆明园西部桥涵遗址发掘报告》中)。

从年代早晚考察,此次发掘所揭示出来的考古遗迹大致可分为早晚六个时期:①康熙后期遗迹;②雍正早期遗迹;③乾隆早期遗迹;④乾隆中期遗迹;⑤中晚期遗迹——道光时期遗迹;⑥清晚期至现代遗迹。

1)康熙后期遗迹(康熙四十六年至六十一年,1707~1722年,此景点还是胤禛赐园十二景之一时留下的建筑遗迹)——平安院北侧F4房址。F4号房址位于平安院北侧,南靠平安院北墙,北部大部被压在土山下,南部基础被平安院墙打破。从地层叠压关系上可以判定,F4的年代早于平安院墙的年代。因平安院这组建筑是属于雍正早期(即雍正元年至雍正四年,1723~1726年间)的遗迹(见下文叙述),故有理由推断F4的年代应属康熙后期。

2)雍正早期遗迹(雍正元年至雍正四年,1723~1726年间遗迹)——平安院及院内3座房址(F1、F2、F3)。这可从前文已述的雍正四年(1726年)六月十五日和雍正五年(1727年)二月《活计档》,以及成书于乾隆四十二年或稍后的《日下旧闻考》关于上下天光和平安院的记述内容中得到证明。

3)乾隆早期遗迹(乾隆元年至乾隆九年,1736~1744年间遗迹)——上下天光遗址东南角房址F12,临水三开间歇山敞厅基址,还有遗址北部的房址F7。这可以乾隆九年(1744年)制成的绢本彩绘《圆明园四十景图咏》之上下天光图为证。此图在该景点东南角临水处,清楚地绘有三开间歇山顶敞厅一座。这个位置就是房址F12的位置。但到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将曲桥东、西两侧都改为呈对称布局的六角亭的时候,这座临水敞厅地面以上的建筑已经不存在了。这表明,房址F12——上下天光遗址东南角临水三间敞厅基址的年代应属早中期之际,即乾隆初年至乾隆九年(1736~1744年)间的遗迹。房址F7,在《圆明园四十景图咏》之上下天光图中也有具体位置和形象。具体位置在上下天光景点北部,这与考古遗址F7的位置相合;所绘为坐北朝南的三间正房,屋顶为卷棚式。考古遗址F7因被晚期房址F6打破,故无法了解其具体间数和屋顶建筑形式,但其为坐北朝南的方位特点仍是明确的;另外,叠压其上的F6是压在F7中、西部约两间的面积上,东侧还露出F7近一间的面积,由此判断,F7的原间数正是三间的规格。所以,有理由推测房址F7的年代亦应属乾隆初年至乾隆九年(1736~1744年)间的遗迹。

4)乾隆中期遗迹(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遗迹)——上下天光大殿前面平台及湖中曲桥基础遗迹。本次发掘出来的上下大殿前平台及12号曲桥中东西两侧各遗有一六角亭的柏木桩柱遗迹,联系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内务府奏销档第109款《清代档案史料》(《圆明园》上册,第144、145页),以及《日下旧闻考》(卷八十,第1339、1340页)的记载,可以得到证明。

5)中晚期遗迹——道光时期遗迹(道光六年至七年,1826~1827年间遗迹)——涵月楼,即乾隆时期的上下天光大殿以及景区北部的F5与F6号等。这可以道光六年(1826年)五月二十一日道光帝奏准的样式雷《涵月楼》改建设计底样和标记,并于道光七年(1827年)五月二十日竣工的日期为证(参见国家图书馆善本部藏,样式雷排架028-5-1号图档)。

6)清晚期至现代遗迹——遗址内人工堆叠的3座土石假山S2、S3和S1遗迹。分布于上下天光遗址西部的S2号假山和分布于该遗址东南部的S3号假山,是2座清代晚期的假山遗迹;分布于该遗址西、北、东部的S1号假山,是现代堆叠的假山遗迹。S2呈南北走向,将F9和F13包围在内,L3、L5和L6均被压于该山下面。表明L3、L5和L6的年代均早于S2。S2现存高度最高点海拔45.4米,山体存宽最宽处14.9米,最窄处为2米。S3呈东西走向,F11、L4和L8均被压在该山下面,而F10则坐落在此山上面。表明F11、L4和L8的年代均早于S3,而F10的年代则晚于S3。S3现存高度最高点海拔45.27米,山体现存最宽处24.2米,最窄处为1.25米。S1是一座现代堆叠起来的假山。分布在上下天光遗址西、北、东三面外围,平面形状呈倒“U”形,其西部内侧中间叠压在F13西半部之上。山顶最高点海拔49.2米,山体最宽处24米,最窄处为9.1米。北面山顶最高点海拔50.09米,最宽处为27米,最窄处为23.2米。东面山脚与驳岸相连,南部内侧中部叠压在平安院围墙东北部的墙基之上。山顶最高点海拔48.67米,山体最宽处21.4米,最窄处为14.7米。

内文








彩版







本文由 王蕾 蔡鸿博 摘编自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 编著《杏花春馆、上下天光遗址发掘报告》之 考古遗迹年代。内容有删节、调整。

(审核:孙莉)


978-7-03-079793-3

定价:498.00元

杏花春馆和上下天光两处遗址均位于圆明园九洲景区西北部,皆属圆明园四十景。2002~2004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现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对这两处遗址进行了考古勘察和发掘,并将全部考古成果汇集成本书。书中详细叙述了杏花春馆春雨轩大殿和得树亭、屏岩城关,以及上下天光大殿和平安院基址等相关建筑群的布局、形制与结构特点,并对两处遗址的历史沿革作了概述。对出土的大量瓷器标本进行了分类和断代探讨。从而为全面了解和认识圆明园的历史,进一步做好这处大遗址的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一份具有科学价值的实物参考资料。本书适合从事考古、古建筑、历史等专业的研究人员,以及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师生参考阅读。

赛博古公众号

微信号 : spkaogu

新浪微博:@科学出版社文物考古分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