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2月10日电 题:当一天“水上交警”——记者解锁洋山港安全守护者的日常
新华社记者周心怡
2月8日,位于东海之滨的洋山深水港各集装箱码头一片热闹景象:船舶进出有序,吊机繁忙作业,车辆来往穿梭。前一天,农历蛇年首股寒潮南下,洋山港港区与上海沿海海面风力为9级到10级,港区顶住了考验。
上午,记者来到洋山港海事局,身着工作服,深入洋山港的“神经中枢”与“海上前线”,体验港区船舶交通指挥工作,“解锁”科技与人力交融的港口安全守护日常。
据介绍,洋山深水港2024年的集装箱吞吐量超过2600万标准箱,创下新的历史纪录,占整个上海港的一半以上。
“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港。在洋山港海事局指挥中心,记者见到了船舶交通管理系统(VTS)的监控大屏。屏幕上,密密麻麻的船舶标识与航道线交织成一张动态巨网,实时跳动的数据流,如同港口的脉搏,上面颜色各异的小坐标点,代表了当前港区内的大小船只。“黄色代表普通货船,红色代表危险品船,绿色代表渔船。”洋山港海事局指挥中心主任刘剑平说。
走进洋山VTS值班室,最先吸引记者的是电波信号的声音。“你好,这里是洋山VTS,请讲!”值班员们在电子屏幕前,通过高频通话系统与港区内船只进行实时沟通。这里是整座港口的“智慧大脑”,收集来往船只的信号,指挥和管理港区内船舶交通,确保航行安全高效。
“舟桥5,注意左前方渔船。”“舟桥5收到。”按下红色对讲按钮,记者尝试与客船“舟桥5”实时连线,确保其安全平稳靠泊沈家湾码头。刘剑平告诉记者,“舟桥5”是蛇年首场寒潮过后第一艘进港的客运船舶。
电波很短,责任很重。刘剑平表示,洋山VTS自2004年开通运行以来,一直致力于水上交通安全管理。“春节假期,码头保持常态化运行,我们船舶交通管理中心也是保持24小时值班值守的状态,每天有10多名同志在岗坚守。”
如果说VTS系统是一张用科技编织的“安全网”,那么身处码头的执法大队就是用人力构筑的“安全阀”。从指挥中心抵达港区码头,监控屏幕上的坐标点变成眼前庞大的集装箱货轮。8日下午,记者跟随洋山港海事局东海大桥海巡执法大队,登上“海巡0109”巡逻艇,开启港区巡航工作。
“我是海巡0109,现在离小岩礁,港区巡航,向您报告。”与上午不同,记者身处巡逻艇指挥室拿起对讲机,向指挥中心汇报巡航工作。在“海巡0109”船长朱世银的掌舵下,我们沿着港区内各集装箱码头边缘以及中小型锚地开展巡查,检查是否存在对航行有碍的漂浮物,并对航行船舶进行安全宣传,对锚地船舶进行安全核查。
海浪拍打着船舷,船头的铃铛随风作响。“受寒潮大风影响,可以看到现在海面上涌浪还是比较大的,肉眼观测大概在1米左右。”朱世银说。巡逻艇依次驶过洋山港冠东、盛东、尚东码头,返航时还经过了洋山液化天然气(LNG)码头。执法人员在洋山VTS的协同指挥下,不仅保障港口的客运与货运安全,还保障能源安全。据了解,有时,巡逻艇还能临时成为海上“救护车”,为大洋山岛的居民们开辟出一条生命的航道。
“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我们的巡逻是不间断的。”海事执法人员王步乾告诉记者,在岗位上过春节于自己而言已是家常便饭,“能够在这个特殊的时刻维护海上交通安全,承担好船舶运行管理职责,内心更多的是一份使命感和自豪感。”
体验了一天“水上交警”,记者感到,国之重器的高效运转,离不开每一位船舶交通指挥人员与执法人员的安全保障。夜色降临,这座超级港口的“水上交警”们,又将开始新一轮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