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大连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坚持需求导向公开承诺践诺加快建设近悦远来的营商环境标杆城市”新闻发布会,主题是:完善福祉保障,响应民生关切。

市教育局公益重点知识辅导课今年上线

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市教育局将于2025年组织开展“揭榜挂帅”名师小微课堂活动,通过“大连阳光教育”平台面向中小学生发布公益重点知识辅导课程240节,为校内教育提供有效补充,让每一名学生都可以享受优秀教师的课程资源。

此次“揭榜挂帅”活动面向全市范围内的中小学各学科名优教师。无论是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还是教学风格新颖的年轻骨干教师,都可以参与其中。课程资源围绕“双新”落地的学科教学、中高考重点难点解析、作业评价、育德和家校共育等主题录制。为突出小微课程针对性强、授课效率高的特点,课程时长一般控制在5-10分钟之间。课程内容由“名师工作室”团队甄选打磨,市教研员审核把关,确保小微课程资源兼具“实用”和“优质”。

无论是身处偏远地区,因优质教育资源不足而受限的学生,还是城市中渴望利用课余时间实现高效学习的学生,抑或是初为父母,教育经验不足的年轻家长,只需登录“大连阳光教育”平台“名师小微课堂”模块,即可轻松获取优质课程资源。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计划和学习需求,便捷选择课程,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上述举措,重点解决的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及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难以得到充分满足的问题。一方面,让更多学生能够借助平台享受到优质课程资源,实现知识的拓展和能力的提升,为学业发展和个人成长筑牢根基;另一方面,广泛传播名优教师的优秀教学理念和方法,带动全市整体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为确保这一惠民举措能够在今年内切实落地,市教育局计划从2025年3月起,在“大连阳光教育”平台每月更新“揭榜挂帅”名师小微课堂课程资源不少于20节,逐步建立建强我市线上优质教学课程资源,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不断提升学生和家长对教育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市民政局将完成相关特殊困难老年人能力评估工作

2025年,我市将完成具有本市户籍的特殊困难老年人能力评估工作。

老年人能力评估是为了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按照《老年人能力评估规范》国家标准,围绕自理能力、基础运动能力、精神状态、感知觉与社会参与四个维度,具体包括进食、记忆、行走等26项指标,对老年人能力进行评估。评估结果分为5个等级,分别为能力完好、轻度失能、中度失能、重度失能、完全失能。通过评估,可以全面了解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生活自理能力、认知功能、精神状态等,从而为他们提供更优质、契合个体需求的服务,实现科学照护,提高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

2025年特殊困难老年人能力评估工作的对象包括特困人员、最低生活保障、低收入家庭、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老年人等特殊困难群体老年人。实施过程中,由特殊困难老年人本人或其代理人向户籍所在地街道(乡镇)提出申请并经核实后,由区市县(先导区)民政部门按程序通知委托的评估机构进行能力评估,所需费用由其户籍所在地区市县(先导区)财政部门承担。

完成评估后,对于选择居家养老的特殊困难老年人,将根据评估结果和相关政策,结合特殊困难老年人实际需求,为其建设家庭养老床位或开展家庭适老化改造,并提供居家上门养老服务;对于选择机构养老的特殊困难老年人,将指导养老服务机构依据评估结果为其制定科学的照护服务方案;同时,将依据评估结果确定特殊困难老年人或收住特殊困难老年人的养老服务机构享受的相关政府补助补贴标准,让特殊困难老年人得到精准的专业化养老服务。

市文旅局市级博物馆逢公休日及重要节假日延时开放

2024年,全市博物馆接待观众593.2万人次,博物馆的研究展示、宣传教育的功能愈发显著。

市文旅局承诺:2025年7月至9月,每逢周六、周日以及“五一”“十一”重要节假日,旅顺博物馆、大连博物馆、大连自然博物馆、旅顺日俄监狱旧址博物馆、大连汉墓博物馆和大连武术文化博物馆等大连市级6家博物馆开展延时服务。每天延时开放两小时,即晚6点半闭馆(晚6点停止入馆)。同时,鼓励全市非国有博物馆积极响应,进行延时开放。

除了博物馆延时服务以外,还将从多方面进一步提升博物馆服务保障能力,全面实现博物馆免预约参观。中国公民持有效证件、外国公民持护照或外国人永久居留证均可免预约入馆参观。持续提升文博场馆体验维度。2025年计划引进、推出《叙利亚精品文物展》等15个精品展览、200次互动体验、350场社教活动,实现“天天有活动,月月有新展”。此外,还将优化提升参观体验,减少观众排队等候时间,增加讲解服务场次,完善博物馆服务设施,满足市民游客需求。

市交通运输局今年将优化调整多条公交线路

2025年计划开通东港区域1条公交线路,调整25路、508路、816路3条公交线路,进一步提升东港商务区、梭鱼湾、体育中心等区域线网服务效率。其中,开通东港商务区公交线路,将加强区域内各居民区与学校的衔接,满足周边居民通学需求;优化调整25路线路走向,加强梭鱼湾商圈周边公交线路补充,满足市民购物出行需求;优化调整508路线路走向,加强岚岭路和川岭路公交线路连接,以及体育中心周边小区与地铁站、学校衔接;优化调整816路线路走向,加强体育中心北部小区与地铁站衔接。

市卫健委在四家医院开设生育评估门诊

为了更好地服务广大有生育需求的家庭,决定在我市开展辅助生殖技术服务的医疗机构[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集团)体育新城院区和春柳妇产院区]设立生育评估门诊,为广大患者提供更精准、个体化的生殖健康诊疗服务,助力每个家庭实现生育愿望。

生育评估门诊将汇集妇科、产科、生殖、男科、遗传、中医、心理学多个专业,通过开展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提升治疗效果和患者感受。生育评估门诊将综合考虑每一对前来咨询夫妇的身体状况,分析其基础健康、生殖系统功能和年龄等因素,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生育力评估,并提供专业的备孕指导,帮助夫妇们以最佳状态迎接新生命的到来。对受孕困难的夫妇,及时给予有针对性的筛查、科学的指导和规范化的治疗,确保每一位患者都能得到最适合自己的治疗建议和方案,同时提供心理咨询和疏导服务,帮助受孕困难的夫妇圆孕育梦想。

为了确保生育评估门诊的顺利运行,将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管理和服务保障。一是开设生育评估门诊,3月底前相关医疗机构完成生育评估门诊挂牌开诊,通过优化就诊流程、开展多学科协作,保障检查与治疗环节有效衔接。二是完善生育评估门诊的服务和能力建设,引入国际国内相关先进技术,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治疗安全性。加强院内技术培训,确保服务质量和医疗技术水平。三是加强宣传和推广,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全面展开生殖健康知识的普及工作,让更多的群众了解和受益于生育评估门诊。

市医保局提高生育医疗费用医保待遇水平

一是保障职工和城乡居民参保人的产前检查待遇。职工医保参保人员产前检查和计划生育手术费用(应由公共卫生经费支付的除外)纳入普通门诊统筹待遇。单独设置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员产前检查结算类别,孕期内最高支付限额为1500元,不设起付标准,报销比例为60%。二是继续实施参保人员住院生育(含计划生育,下同)免起付标准政策,降低生育医疗费用负担。我市职工和城乡居民参保人,在本地和异地的医保定点医院住院生育的医疗费用不设起付标准,医保基金直接按比例报销。三是将辅助生殖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自2025年1月起,职工医保和城乡居民医保设置单独的辅助生殖待遇类别,将“取卵术”等8个辅助生殖类医疗服务项目纳入支付范围,以最高限价为支付标准,个人先行自付10%后,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分别按照60%和50%予以支付。

深化医保适老化服务,为解决老年人就医时忘带卡等问题,我市将推出医保“刷脸付”和“刷脸办”服务。职工和居民参保人在基层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可以通过“刷脸”进行医保结算和医保业务办理。预计将有900多家基层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实现医保“刷脸”功能。

市医保局承诺的生育支持事项将惠及全市约3万个生育家庭,减轻生育相关医疗费用负担7000万元左右;医保“刷脸付”和“刷脸办”事项将为800万人次提供便捷服务。

半岛晨报、39度视频记者辛敏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