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锡联将军在革命战争时期是军中闻名的“小钢炮”,是抗日战争中奇袭阳明堡机场的指挥官,建国后他担任首任炮兵司令,为新中国军事现代化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陈锡联将军对子女教育极为严格,他再三强调“不许搞特殊化”,要求子女多学文化知识,陈再方中将成长于这样的红色家风之中,他的一生深受父亲影响。



陈再方将军1952年生于北京,童年时经常随父亲出入军营,目睹战士们艰苦训练,父亲的革命军人形象在他的心中越发高大起来,他在回忆时曾说:“父亲很少讲战场故事,但他的行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陈再方从小便养成坚韧、务实的性格,同时也对军人的职责和使命有了深刻的理解,他16岁时迈入军营,主动要求与普通士兵同训,从未因身份享受过任何特殊待遇。

陈锡联曾说“国家的未来需要科技人才”,陈再方牢记父亲的教导,他白天训练,夜晚研读军事理论,1969年他以优异的表现光荣入党,之后他以父亲为标杆,在部队中展现出超越年龄的坚韧。1972年,他被部队推荐送到北京大学深造,四年间几乎放弃所有娱乐埋头苦读,他以名列前茅的成绩毕业后重返军营,继续投身于国防科技事业。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经济开始步入快速发展轨道,但中国军事装备与西方差距显著,陈再方调入总装备部后,主导武器装备发展规划,针对中国军队在装备上的落后情况,他提出了一系列可行的改进建议。陈再方所提出的“自主创新为核心”战略,进一步推动炮兵火力系统优化和信息化作战能力提升。

陈再方不断积累经验、不断突破创新,他的才能获得上级领导赏识,1998年他升任总装备部综合计划局局长,他主持制定《军队科学发展计划》,重点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如新型导弹制导系统研发和装甲车辆模块化设计等,并取得显著成果。陈再方注重军民融合,他曾提出“预研一代、装备一代”的战略,推动军工技术向民用领域转化,同事评价他:“既有战略家的视野,又有实干家的魄力。”



陈再方的贡献不仅限于技术层面,在1998年抗洪抢险中,他协调装备保障部队快速响应,调集工程机械和通信设备支援灾区,展现出人民军队为人民的赤诚之心。2011年,陈再方晋升中将军衔,他虽为中将,却常独自乘公共交通出行,拒绝警卫员随行,他曾说:“父亲教会我,权力是责任,不是享受”,陈锡联将军的“平民作风”也在儿子身上得以延续。

陈再方将军一身荣耀,可他平时为人低调,未曾想在火车站遇到一帮碰瓷团伙。那天他身着便装前往火车站接人,为避免张扬,他让警卫员和司机在外等候,不料他被几名混混盯上,其中有一人故意撞向他,之后倒地佯装受伤索要赔偿。面对突如其来的讹诈,陈再方将军冷静观察,他识破对方伎俩后轻笑道:“呵,你们可以过来试试!”其威严气场令混混们瞬间迟疑,一个混混壮胆上前,却被陈再方将军反手牢牢控制住。



随后,陈再方迅速联系警卫员报警,配合警方将涉事者带走处理,这场小插曲虽然短暂,但却让在场的所有人都对陈再方刮目相看,而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位看似普通的中年人,其实是开国上将陈锡联的儿子,一位在军界有着赫赫威名的中将。可陈再方将军全程未透露身份,用普通公民的姿态应对突发事件,他不借身份施压,仅以法律途径解决问题、维护社会秩序,事后他淡然表示:“这是军人该有的反应。”

父亲的教导与叮嘱被陈再方将军牢记于心,军人的使命感贯穿他的职业生涯,他在装备研发中强调“自主可控”,正是源于父亲“靠人不如靠己”的实战教训。如今,年过七旬的陈再方虽退居二线,仍以全国政协常委身份关注国防科技发展,他的一些建议被纳入《国防科技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成为新时代强军目标的重要参考。



从陈锡联将军的烽火岁月到陈再方将军的科技强军,两代人用不同方式诠释了“军人”的内涵,同时也是红色家风与时代使命的交融,在陈再方将军身上让我们看到:真正的将门之后,无需倚仗父辈光环,而是以行动续写家国担当,正如他所说:“无论何时何地,军人的底色永不褪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