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一个让统治者们头疼了几千年的问题:河患,即黄河泛滥。
汉朝开始,就设立了一个专门管黄河的官员,“河堤使者”。自明朝成化年间起,专门管黄河的部堂级省部级高官出现了——河道总督。首任河道总督为名臣王恕,由工部侍郎改任此职,办公地点为山东济宁。
自有文字记载以来,黄河河堤决口上千次,大的改道就有7次,几乎两三年一泛滥,严重摧垮了北方的经济。相比之下,长江却安静很多,历史上关于长江的洪灾的记录比较少,唐朝开始,长江才出现零星区域性洪灾,危害较大的水灾直到清朝才出现。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就是,人类活动自身的干预,导致黄河河道脱离了自然发展轨道。人们一厢情愿想改变自然,结果导致了自然的报复。
在商朝时期,黄河的下游还是一条摆动河,即在华北平原上忽南忽北流淌,并不是一条固定的河道。商朝几次迁都,也与黄河的摆动相关。几百年前,黄河在渭河汇入前的河段,因为没有修河堤,河道依然是摆动的,只不过因为地形限制,摆动幅度不大。这一地段的一些村镇,有些年在黄河东面,有些年在黄河西面,留下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说法。
西周分封诸侯国之后,黄河流域的人口多了起来。人们一方面希望黄河不再摆动,淹没自己的家园,另一方面,又想把黄河退却后留下的淤积地开垦成粮田。于是,人们开始修河堤,对河水的流向进行人工干预。春秋时期撰写的《管子·度地篇》,就详细了记载了修河堤的方法。比如,书中说修堤的最佳时间是春天的三月,因为这时土料较干,易于坚实。
到了战国时期,国与国之间关系没那么融洽了,黄河两岸的诸侯国都纷纷加高河堤,把水引到对方国土上去。当时,齐国在黄河东面,为了防止河水灌入本国,齐国修起了高大的河堤。赵国和魏国一看,赶紧也在河的西面也修起大堤,来抵消地形上的不利。孟子就说,魏国宰相白圭是治水策略是以邻为壑。
如果只是单纯修河堤,黄河还不至于如此泛滥,关键是黄河的含沙量太大,淤积起来抬高河床。
在西周时期,黄河的水还是清澈的。例如,《国风·魏风·伐檀》中描述道:“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随着人口的增加,黄河上游的植被也被严重破坏。东汉班固的《汉书·地理志》中,形容黄河的混浊,首次出现了“黄河”二字。从秦汉到隋唐,关中平原一直是建都得首选之地。营建宫室、民居,伐薪烧炭,过度开垦,这几个因素叠加,让黄河中上游的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劣,水土流失也越来越严重。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气候的变迁。竺可桢先生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写道,在2000多年前,北方还是温暖湿润的,后来400毫米降雨线不断南移,对植物生长也越来越不利,干旱区越来越往南边移动。
一方面,人为破坏程度加剧,另一方面,自然的修复功能却下降了,黄河的含沙量自然越来大。
人为干预黄河最糟糕的事情莫过于“以水代兵”。
春秋末期,三家分晋,智伯为了打败赵家,掘开河堤,水灌晋阳。战国时期,魏惠王十二年(前358年),楚国伐魏,在黄河的长垣以东河段决堤放水。公元前332年,齐魏联合攻打赵国,赵国决河灌之,迫使齐魏联军退兵。公元前281年,赵国伐魏,派军队在卫国东阳决河。
秦国灭六国时,王贲从鸿沟引黄河水灌大梁,迫使魏国投降。
五代十国时期,朱温为挡住李存勖的进攻,扒开河堤,水淹滑州、曹州、濮阳等地。五代十国才几十年,挖开河堤退敌的事情就发生了三次。
北宋时期,为抵挡辽国有可能发起的进攻,王安石策划黄河改道,结果失败了。泛滥的黄河水把河南、河北、山东和江苏很多地方冲成一片废墟。
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东京留守杜充为阻挡金兵进攻,挖开黄河大堤以水代兵,导致黄河夺淮入海。
金哀宗天兴元年(1232年),为阻挡蒙古人的进攻,金兵也挖开黄河退敌。大堤还没有挖开,蒙古骑兵却赶了过来,把这群金兵全歼了。
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年),南宋出兵收复中原地区开封、洛阳、商丘三城。蒙古军为了阻挡南宋进军,在开封以北掘开黄河大堤,水灌宋军。宋军陷入了泥沼地,军粮供应不上,功败垂成,不得不采取守势,直到亡国。
崇祯十五年(1642年),李自成围困开封。河南巡抚高名衡扒开大堤想冲走李自成军,没想到李自成和他想到一块去了,也扒开大堤水淹开封。两伙人各自扒开的缺口相距不到30里,两股水合在一起,直接给开封来了个灭顶之灾。开封原有37万人,这场大水过后,还剩下3万人。
最后一次“以水代兵”就是1938年的蒋某人的花园口决堤了。此次决堤虽然打乱了日军的进攻,可也淹死了80多万百姓。
现在大家应该比较清楚了,为什么古代黄河之患会那么严重?
相比之下,长江为什么古代的水患比较少?尤其是在唐朝以前,几乎没有长江水患的记录。
最主要的原因是人为干预很少。
在唐朝以前,长江流域的人口远远低于黄河流域,地广人稀,对耕地的需求没有那么迫切,人们很少去修堤围垦。
在三国以前,长江流域还有两个天然大湖,云梦泽和彭蠡泽。这两个水面面积上万平方公里的大湖,称为长江洪水的天然泄洪区,江水自然不会到处泛滥。历史上,黄河流域也有很多天然大湖,如巨野泽,荷泽等,但这些大湖都渐渐被黄河水的泥沙填满了,消失了。
相比于黄河的浑浊,长江水含沙量一直很低。主要原因是长江流域气候温和湿润,树木茂盛,植被的自我修复力也强,水土流失也没那么严重。
自唐朝起,长江流域也渐渐出现一些洪灾,但都规模不大。到了清朝,终于出现了史上第一次大洪灾。清同治九年(1870年),长江中游和下游均普降暴雨,酿成了大灾。根据遗留下来的水淹痕迹和当时人们在石壁上刻下水位线推算,当时长江的径流量应该是现在长江水流量的四倍以上。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和安徽等多省受灾。
此外,1931年,1954年,1998年,长江流域均出现了特大洪灾。
为什么离现在的时间越近,长江的洪灾越频繁?人为干预还是主要因素。
由于北方长期战乱和黄河泛滥,北方人口不断南迁,为了解决吃饭问题,这些移民开始围湖造田和修筑江堤。
东晋时期,恒温掌控湖北一带,为安置北方移民,开始在长江北岸修堤。这时候云梦泽已经退化成众多小湖组成的沼泽地,人们也开始在这开垦耕地。彭蠡泽也因为同样的原因慢慢缩小。长江的北面的两大天然泄洪池渐渐消失了,那边的洞庭湖和鄱阳湖却慢慢大了起来,然而水面面积和蓄水能力比云梦泽和彭蠡泽差太多了。
南宋时期,和东晋同样原因,政府大力恢复并增修荆江段堤防,增加耕地来安置移民。明清时期,由于人口增长,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始大规模修筑江堤和围湖造田,长江的行洪能力进一步下降。
随着长江流域人口的增长,长江也开始洪水泛滥了。
而近年来,黄河的水患却基本上绝迹了,这是为什么呢?
黄河水患的减少,首先得益于一系列大规模的河道治理和水利工程的实施。例如,黄河小浪底工程等重大项目的建设,对于调节水量、控制泥沙起到了关键作用。此外,黄河流域还采取了一系列水土保持措施,如植树造林、修建梯田等,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从31.6%提升至67%,黄河上游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目前,黄河输沙量从多年平均的14.5亿吨骤降至2023年的0.95亿吨。仅 2024年,黄河通过调水调沙和水库联合排沙累计排沙5.77亿吨,黄河下游的河床已经有了明显下降,部分河段甚至下降了3米,河道行洪能力大大增强,洪水泛滥的风险自然也大大减少。
黄河和长江的洪水泛滥的历史说明了一个问题,人类是自然环境恶化的最主要因素,盲目的“人定胜天”,必将自食恶果。
相关文章,可点击阅读:
敬请关注本公众号,感谢每一个遇见的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