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界儿的水库,多分布在境内的西北山区,西部为太行山余脉,北部为燕山山脉。夏日,那一汪汪碧绿的水面儿在阳光的照射下,俨然一颗颗大小不一的明珠。它们自然镶嵌在纵横交织、弯弯曲曲的河道上,守职尽责,造福一方。

  水库建设,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各地政府所从事的最急迫、最集中、最浩大的水利工程。盛况空前,史无前例。

  那时的北京,男女老少齐上阵,各水库建设工地人山人海,干劲冲天,号子声声,红旗招展。作为首都的北京,率先打响了兴修水利的战役,继而祖国各地迅速掀起了建设水库的高潮。

为什么要建水库

  北京1641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每190.8平方公里就有一座水库。如果不记三分之一的平原占比,每127.2平方公里就有一座。

  伟人笔下的“高峡出平湖”,描绘的是想象中的三峡水库。在三峡水库落成的整整50年前,老人家就欲借他的诗句,勾勒出这幅天选的画面,他将“水库”以“平湖”相称,真乃妙语!

  何为峡,指两山夹着的水道。治水者沿江河上下求索,仔细打量,认真勘查,缜密分析,看准了,拦一道,便成了“湖”。

  神州大地多“平湖”,那北京的“平湖”又出在哪儿呢?

  北京,乃幽州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

  新中国成立前,北京辖区尚无一座水库。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的水利史开创了新纪元。眼下北京已拥有86座水库。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市就干了一系列水利上的大事:十三陵水库1958年开工,当年竣工;密云水库1958年开工,1960年竣工;官厅水库1951年开工,1954年竣工;房山崇青水库1957年开工,1960年落成;怀柔水库1958年开工,当年竣工;平谷海子水库1959年开工,1960年竣工……

  密云、官厅和怀柔水库是北京库容量排名前三的水库,且都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前十年勒紧腰带,省吃俭用,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兴建的。

  北京1641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每190.8平方公里就有一座水库。如果不记三分之一的平原占比,每127.2平方公里就有一座。它们漂亮宽展的水面儿,常有成群多族水鸟光顾栖息。水库景致随四季更迭不断变换着。春天波光粼粼,夏天烟波浩渺,秋天静谧安澜,冬天冰清玉洁,好一派湖光山色。

  水库的社会功能以及惠民效能,在后来的岁月里日渐显现。每一位“老北京”或长期居住工作在北京的人,都应该或多或少地体会到“北京平湖”的存在。典型的就是被誉为“燕山明珠”的密云水库。连接水库与京城的京密引水渠,日日夜夜履行着脐带般的承诺。

  北京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部、北部和东北部三面环山,东南部是一片缓缓向渤海倾斜的平原。境内流经的主要河流有: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拒马河等。这些河流为北京兴建水库提供了初始条件与可能。

  水库就是在河道、山谷、低洼地有水源或可从另一河道引入水源的地方修建挡水坝或堤堰,形成的蓄水场所;还包括在有隔水条件的地下透水层修建截水墙,形成的地下蓄水场所。把一条河流比喻成一条项链,将水库喻为项链上的珍珠,或玛瑙,或宝石,那真是再贴切不过了。水面儿在阳光的照射下一闪一闪的,璀璨夺目,晶莹剔透。

  为什么要兴建水库,它的好处何在,老百姓都能说出一二,比如防洪抗洪、水力发电,比如灌溉、航运、供水、养殖、旅游……再有可以改善环境、美化环境、优化环境等。水库潜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也在不断满足社会及民生的强烈诉求。

  北京是个缺水的城市,无海水,少淡水,没有大江大河的光顾,也无天然的深潭大湖的存在,人口密度大,水资源相对短缺。还好,北京还有诸多不大不小的河流,利用它们的原始特征及天然条件,择一处或多处适合的地方,拦河筑坝,兴建水库,涵养水源,以弥补和调整北京缺水的短板与不足。

从水患到水利

  之后,社会各界都把能到十三陵水库工地参加义务劳动视为一种荣誉。很多人未经安排就自备工具来工地参加劳动,那是一段多么令人难忘的光辉岁月。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全国也仅有大大小小23座水库,北京一座水库也没有。

  解放前,北京地区的雨水与河水任其自由交织,无序流淌,水灾与旱灾交替频现,轮流袭扰。由于战火不断,民不聊生,基本顾不上人为的介入与管控,一切托付给老天行事。

  北京这个地方很特殊,水不多,灾不少。即使在干旱时期,其特殊的地形地貌也会导致它比华北其他城市的暴雨更多,水流更大。再加上长期缺水导致土壤松散和沙化,一旦出现持续的暴雨,不但会导致河流水位暴涨,大量沙土石块也会被冲入河中,极容易淤堵,也易造成溃决。

  据可查文献记载,仅明、清两朝,潮白河就发生大小洪灾380余次,5次水漫北京,8次水淹天津,最严重时天津的大街上可行船。1949年至1958年,潮白河下游累计淹没耕地1059.6万亩,倒塌房屋2.2万间,38万人次受灾。

  永定河造成的危害更大,曾多次淹北京、天津等地。自元朝至清朝,共发生决口漫溢等较大水患124次,其中清代决口漫溢高达78次,几乎每4年就有一次水灾,严重影响了北京地区的漕运和居民生活。

  在光绪十六年(1890年)的一场大暴雨中,永定河再次暴涨,导致北京西自拱极城(今宛平城)、丰台老庄子、大兴黄村等地被水淹没,外城永定门、左安门、右安门被大水倒灌,右安门外大桥被冲为两段,宣武门门扇被水所壅,不能开启,最终导致晚清第一大水灾。除了对北京的危害,永定河还曾8次淹没天津等地。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人民政府果断决策,一定下大力量打胜抗洪救灾这一战役,确保人民生产生活和生命安全。

  刚刚从战火中走出的新中国,百废待兴,兴修水利仅是其中的一兴。很多事情都要从头做起,这是历史赋予中国共产党人的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使命。

  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让百姓及早过上好日子、安生的日子,政府不惜血本,全力投入。那时的北京和全国一样,条件极其艰苦,但兴修水利迫在眉睫,时不我待。

  然而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的国民经济处在极其虚弱的状态。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我曾经说过,我们一为穷,二为白。‘穷’就是没有多少工业,农业也不发达。‘白’就是一张白纸,文化水平、科学水平都不高。”

  兴修水利的一切项目都需要巨大的投资,又不能消极等待、观望、犹豫,时间不等人,“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越是艰险越向前。北京作为首都,更要走在前头,冲在前面,与全国人民一道,投入如火如荼的兴修水利攻坚战。

  北京为啥大兴水利,其原因是为了应对水资源短缺和洪水灾害两大问题。而修水库可以有效储存和调节水资源,尽最大可能保障城市的供水需求。

  北京地处华北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相对匮乏,通过水库可以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和空间分布,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北京及周边地区在雨季时可能会面临洪水威胁,水库的建设可以通过调节水流、滞洪和削峰等措施,减轻下游地区的洪水灾害风险。

  北京的水库,放在全国比较,库容不是很大,但极具象征意义。比如举世闻名的十三陵水库,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这座水库给予了极大的关心与投入,多次赴十三陵水库工地参加劳动。

  1958年5月25日下午,党和国家领导人参加水库工地劳动,极大地鼓舞了10万建设大军。当日上坝土方量达到5.1万立方米,创下施工以来的日最高纪录。

  之后,社会各界都把能到十三陵水库工地参加义务劳动视为一种荣誉。很多人未经安排就自备工具来工地参加劳动,那是一段多么令人难忘的光辉岁月。

高峡出平湖

  人们清晰地记得“人海战术”这个词,它常被用在修建水库的劳动场景和惊天动地的在场画面。

  经过新中国成立后十年的奋战,北京的水库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像密云水库、官厅水库、十三陵水库这几座代表性的水库,虽不及三峡水库那么大,但它们的水面看上去也是碧波荡漾的,风起的时候有浪,会卷起漂亮的浪花。

  别看这些水库的水面儿是小了点,可周边的环境美呀。眼下,北京山区的林木覆盖率已到了67%。水库们被苍翠欲滴的植被包裹着,呵护着,宝贝一样隐秘在群山之中。不知用“金屋藏娇”这个成语比喻它们的存在合不合适,反正有这意思。水库周边更是“野花向客开如笑,芳草留人意自闲”。

  那时的北京郊区到处是万人的劳动场面,蔚为壮观。水利工地,你争我赶,热火朝天。那时的决心与干劲,就像电影《战洪图》插曲里的歌词说的那样:一定要根治海河,只许它造福,不许它作恶。水可治,山可挪,天地自有我掌握,灾可抗,祸可灭,叫它浊浪变清波。

  兴修水利,在当时可谓气贯长虹!新中国以来,全国共兴建9.8万多座水库。这一数字包括大型、中型和小型水库。特别是小型水库,约为9.2万多座。这些水库分布在中国的各个地区,涵盖了从农田灌溉、城市供水、防洪减灾等多个方面的功能,这一数字反映了我国在水资源管理和利用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成就。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伟人的诗句,用曼妙的文字更加简约形象地概括了水库的画面与情景。

  北京的水库大多三面环山,峰峦叠翠,云影波光,白云舒卷,倒影入湖,构成浓郁的泼墨山水画。由于水质优良,自然环境优美,经常有候鸟栖息,白鹭、野鸭和许多不知名的水鸟,犹如一个个快乐的小精灵,在北京平湖的水面儿上,尽情嬉戏、畅游……

  看上去水库只是山里某个角落的一盆水,建造起来并没有那么简单。修它、造它涉及方方面面的资源与条件,选点定位,勘探测绘,施工设计,方案论证,备工备料,开山放炮,其工程可谓浩大,特别是在机械化还不足的年代,建一座水库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人们清晰地记得“人海战术”这个词,它常被用在修建水库的劳动场景和惊天动地的在场画面。

  北京最早兴建的水库是官厅水库。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和北京市延庆县(区)界内,属两地共享。于1951年10月动工,1954年5月竣工,它还是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第一座大型水库。

  北京最大的水库是密云水库,被誉为“燕山明珠”,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水库,也是首都北京最重要的地表饮用水水源地,具有多重身份和功能。

  北京的几座代表性水库的兴建,都倾注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心血,他们参加劳动,视察工地,题名题词,留下了珍贵的“墨宝”。

绿水青山

  如今,北京大大小小的86座水库都发挥了应有的作用。长期的水资源保护和治理,使北京市水环境质量稳定、水生态状况良好。

  如今的北京水库,或称北京平湖,为北京生态环境的改善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生态价值愈发显现,包括调节气候、净化空气、促进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循环、防洪减灾、灌溉供水、发电养鱼、旅游休闲、改善民生等。特别是在蓄水、养殖、旅游、调节气候、供水、跨流域调水等方面不断挖掘新功能,发挥显著的效能。

  水库的存在,有效调节了河流的流量,在丰水期,河流水位上涨,为了防止下游出现洪涝灾害,水库会提前腾空库容用来蓄水,此时便起到防洪作用。但当水位超过水库的库容警戒线时,这时会开闸泄洪。在枯水期,河流的径流量较小时,水库会将库区的蓄水放出,满足下游的生活生产用水。

  水库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地履行着自己光荣的使命。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里,北京的水源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一五”计划期间,建成了官厅水库和永定河引水渠。1961年至1965年,由密云水库引水的京密引水渠基本建成,为城市开辟了第二水源。此外,还有一系列水源工程陆续建成完善。

  官厅水库,曾被视作中国人向水患抗争的杰作,它让桀骜不驯、水患不断的永定河实现了“永定”。“一泓碧水,生态明珠”,现在的官厅水库,已经成为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和北京市延庆区的一张亮丽名片。

  密云水库在防洪、灌溉、供水、发电、养殖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是北京打造绿水青山的“无价之宝”。自建成以来,它对京津冀地区特别是首都北京的民生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蓄水量的增加,密云水库还承担了平衡区域水量、回补地下水的重要功能,成为北京水生态环境跨流域平衡的重要节点。

  如今,北京大大小小的86座水库都发挥了应有的作用。长期的水资源保护和治理,使北京市水环境质量稳定、水生态状况良好。北京市一半以上河流水生态状况优良,二级水生野生保护动物马口鱼、黑鳍鳈等已有较广泛分布。

  北京市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2023年全市生物多样性调查实地记录73种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群系,2020年至2023年累计记录136种,调查记录的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类型持续增加。其中,中心城区记录到23种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通过持续近自然生态修复和建设,生态系统组成和结构得到优化。

  推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北京市大力实施绿色北京战略,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全市生态文明建设59项重点任务,形成密云水库上游地区空间保护规划等政策成果171项。

  京冀实施潮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规划,签订官厅水库上游永定河流域水源保护横向生态补偿协议,携手共筑生态环境安全屏障,推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我清晰地记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全民兴修水利、开渠造坝、引水上山的一系列重大举动,为中华大地的大植被、大生态的积蓄和发展夯实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可能。我挖过北京的温榆河,也参加过治理水库的劳动,希望我的记忆,或多或少能够撬动一点群体记忆。这一历史性的喜人局面与今天的美丽中国、乡村振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长江大保护、深化生态涵养等理念与社会实践相得益彰,一拍即合,如出一辙。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七十多年间,神州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好山好水好风光,放眼望去,祖国山河一派新面貌,植被繁茂,翠阴如黛。青山常在,草木葳蕤,绿水迢迢,“佳人采掇,动容生态”。这才是荫及子孙、造福百姓的“硬通货”。

来源:北京日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