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元宵之夜来临,人世间都灯火照天地,月光满人间。而在这一年中难得的团圆之夜,我们又怎么能错过那些流传千古的元宵诗词呢?



因为它们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了历史的长河,点燃了我们心中的缕缕温情,更是触动了我们无尽的遐想。

而这些元宵诗词,不仅在元宵之夜散发出文字的魅力,更是让我们在品味传统佳节的同时,也能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共鸣与思考。

因此,在这充满着遐想与浪漫的元宵之夜,不妨让我们一同吟诵初唐诗人苏味道的千古名作《正月十五夜》,让这不一样的人间烟火,在我们的心中绽放。

正月十五夜

唐 •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武则天神龙年间,正值大唐的正月十五,到了夜里,洛阳城内灯火通天。夜禁解除,使得大唐洛阳城里的百姓畅通无阻,观灯的百姓们也因此人山人海。



而在这人山人海之中,更有几百文人在此挥毫赋诗,以纪盛况。在这几百人中,苏味道、郭利贞、崔液等三人的诗歌惊艳了这个元宵之夜,被人们称作绝唱。

在苏味道的这首《正月十五夜》中,他为我们描绘了大唐洛阳那灯火辉煌、人声鼎沸的节日盛况。

在开篇的第一二句“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中,“银花”指的是明亮的彩灯;“”指的是连成一片的灯光。

而“铁锁开”指的是取消宵禁,任人通行;“星河”是说灯影照耀,护城河远远望去,如天上的星河,诗人因此把桥说成“星桥”。

这两句描述了这样的场景:正月十五这天,洛阳城里挂满了各式各样的花灯,像一棵棵火树一般,开满了无数的银花,连成了一片银花的海洋。

护城河的两岸,到处张灯结彩,如繁星点点,似花海延绵,好不美观!如此景象,遥遥望去,有如天上的银河一般。



这两句诗描绘了大唐元宵之夜的盛景。而这样的盛景,每年只要元宵佳节一到,诺大的整个洛阳城也都会化为灯火的海洋。

此时,各式花灯如繁花乱绽,挤得整个洛阳宛如彩树林立,错落交织。这里的一个“”字,极言灯火之盛,仿佛要把每一个游客都淹没在其中一般。

而赏玩花灯的人们也如潮水一般涌动,肩摩踵接。护城河上,彩灯倒映,与星空交相辉映,犹如人间星河,璀璨夺目。

在接下来的第三四句中,“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描绘了那些前来赏灯的达官贵人,所乘坐的车马,所到之处,踩踏得尘土飞扬。

而天上的月亮,似乎也参与到这样热闹非凡的活动之中。尤其是它的月华,仿佛在追逐着洛阳城中的每一个赏花灯之人,不离不弃。

在第五六句的“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中,“游伎(jì)”指的是赏游花灯的歌女或者舞女;“秾(nóng)李”原指艳丽的桃李,此处用来描述歌女们打扮得艳若桃李。

这两句描绘了那些出来赏灯玩月的歌女们,个个都把自己打扮得美艳动人,花枝招展,还一边行走,一边唱着动听的《梅花落》。



这样的元宵之夜,使得洛阳城成为了游客们欢乐不尽的不夜之城。所以尽管已经夜深人静,人们却依旧还是欢歌笑语,乐而忘返,并希望这难得的良辰美景不要匆匆逝去。

这样的情景,使得诗人自然而然地得出了最后的两句经典诗句:“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它的意思即是,值此良辰美夜,那值守夜班的禁军们都取消了今夜的宵禁,所以那计时的玉漏壶啊,你也不要苦苦相逼,催促天亮了。

此处的“金吾”原本指的是仪仗队或武器,在此诗中指的是禁卫军;“不禁夜”指取消宵禁(唐时,京城每天晚上都要戒严,对私自夜行者处以重罚。);“玉漏”是古代的计时器,这里是指时间。

这最后的两句表达了在这样的正月十五夜,每一个赏玩花灯的人都沉浸在无限的欢乐之中,意犹未尽。只愿那计时的玉漏慢慢地走,让这曼妙的夜晚得以无限延续。



在苏味道的这首《正月十五夜》中,每一个字句都洋溢着浓郁的中国特色节日的气氛。他也仅用了寥寥几笔,便生动地展现出一幅歌舞升平、国泰民安的温馨图景。

所以,从整体上来说,此诗满载着中国人的生活情韵,描绘出中国人心中那份恒久的安宁愿景。读了令人心潮澎湃,毕竟,对和谐美好生活的向往,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

从艺术手法的表现上来说,这首诗更是对仗工整,却又自然天成,真的不愧为世人公认的元宵诗中的“绝唱”。

比如,在第一联的“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中,“”与“”相对;在第二联的“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中,“”与“”相对;在第三联的“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中,“”与“”相对。

这样的对仗,既非常的应景,在艺术表现上,又显得特别的严谨。难怪《姜斋诗话》说:“此诗“浑然一气”,都得其中三味。”



而宋末元初的方回也在《瀛奎律髓》中说:“味道武后时人,诗律已如此健快。古今元宵诗少,五言好者殆无出此篇矣。”

清代的屈复更在《唐诗成法》中说:“此诗人传诵已久,他作莫及者。元夜情景,包括已尽,笔致流动。天下游人,今古同情,结句遂成绝调。”

由此可以看出,人们之所以把此诗看作是初唐描写元宵诗词的绝唱,是有一定的道理的。而第一句中的“火树银花合”五个字,更被后世之人缩略为“火树银花”四个字。

直到一千多年后的今天,一旦哪里有花灯烟火的场景,人们都会争相使用“火树银花”四个字来形容这样的场景,难怪此诗在初唐就被人们称之为“绝唱”。

*图片来源于网络,不妥之处请告知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