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3年,朱棣病重,他的三子朱高燧,趁四下无人,从怀里掏出事先准备好的毒药,掺进父亲的药膳中。殊不知,他背后正有一双冰冷的眼睛,在死死地盯着他。
朱高燧走上这样的道路,他的父亲朱棣也是功不可没的,他从前只觉得此子骄纵,却怎么都没有想到竟然是个罔顾人伦的家伙。
那年,朱高燧作为末尾的皇子出生,可以说是众星捧月,更何况他可是嫡幼子,在皇宫中怎样耀武扬威都是可以的。
上面他已经有当太子的哥哥以及其他的兄长,江山社稷基本上不用他操心,所以朱棣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他能快乐。
自小没有那么大压力的朱高燧倒是养出了不少小性子,他对待自己的父母倒还算温顺,但换做自己的当太子的兄长就喜欢横眉竖眼。
当时他与汉王和太子都是亲兄弟,但是奇怪的是,他和汉王都一样讨厌太子,两人经常在一起编排太子。
朱棣对这些都看在眼中,但对他来说,太子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而且,太子除了太多善良,其政治能力还是不容小觑的。
他上位是兵变,实在不忍心百姓再一次忍受战乱之苦,所以他就想要扶持一位仁君上位让百姓安居乐业,打造一个大明朝的盛世之景。
带着这样的愿景,他对于那些说太子不好的流言也就视若无睹了,其中很多还是他的两位好儿子捏造出来的。
而这样的情况倒是在朱棣生气后收敛了一点,但就是这样的包容,让朱高燧更加罔顾法纪尊长。
他以为父皇对他的宠爱已经到了可以废太子推自己上位的程度,于是就使劲在危险边缘蹦跶。
朱棣彻怒之后,他才堪堪知道收敛,而他的欲望还是在不断的膨胀,始终认为太子不堪重任,理应由自己来担任才对。
正是这样的心理,才让他往后险些酿成大错,到了朱棣卧病在床的时候,朝堂之中暗潮涌动,朱棣自认为已经帮太子铺好了路,但令他惊讶的是,最先露出虎牙的是自己最宠的幼子。
那天,朱棣正在休息,而另一边的宫廷一角正有几个人在密谋着什么,其中的主要参与人正是朱高燧。
他还是犹豫着要不要马上行动,在别人“迟则生变”的劝说下,他终于还是点了头。
于是他还是点头示意周围的人开始行动,而他也将那包剧毒的药物尽数倒进了这熬好的药膳当中,他哆哆嗦嗦的将东西收好,深呼吸坐着心理建设。
可巧的是这一切已经被朱棣看在眼中,这种犯上作乱的行为自然是要被严厉惩戒的。
而太子却适时出来相劝,对太子来说,弟弟所做的错事他也有责任教导,因此在他的一番努力下,朱高燧最终还是安然无恙。
这样的宅心仁厚的确在之后继任为国家带来了一段安乐祥和的时光,而朱高燧即使有过这样不堪的经历但还是凭借着审时度势得了善终。
信息来源:《明太宗实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