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宦官,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太监。在我国古代封建制度存在的数千年历史上,宦官是扮演着在重要角色的一环,有的虽然是宦官身份,但是却凭借着种种条件成为权倾朝野的存在。



而宦官的权力一旦过大是会造成极为严重的影响,这影响也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就好比东汉时期和唐朝时期都出现了宦官干政的事件。所以在后世的朝代中很多皇帝都会严禁宦官干政,目的就是为了皇帝的权力不受到影响。

这种情况到了明朝更为严重,朱元璋在1638年建国之后,他很清楚宦官干涉政权的后果,所以朱元璋不止一次对宦官做出过限制,甚至定下祖训:

“不得兼外臣文武衔,不得御外臣冠服,官无过四品,月米一石,衣食于内庭。”并言明:“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



那很多人就会疑惑了,既然朱元璋如此明令禁止宦官干政,那为何在明朝时期还是有很多的宦官掌握了大权呢?这就要从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明成祖朱棣说起,朱棣便是这明朝时期宦官出力最大的人,那么朱棣为何这样做呢?

一、宦官出力助朱棣上位

建文四年(1402年),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朱棣发动兵变成为了皇帝。而明成祖朱棣为何要支持宦官干政还有从他没有继位时说起。在明成祖朱棣之前的两位皇帝在位之时对宦官都是极为的苛刻,严重限制宦官的权利。



后来当朱棣打着奉天靖难的旗号起兵造反之时,在当时的皇宫里面有很多的宦官不忍被严苛的条例压迫,于是纷纷向朱棣通风报信,暗中把皇宫中的消息传给朱棣,所以朱棣能当上皇帝,南京城里面的宦官是有着很大的贡献的。

所以等朱棣登上皇位之后自然是要对这些宦官有所回报,毕竟是当初得到了他们很多的支持,虽然不能明目张胆的直接对这些宦官进行封赏,但是朱棣对这些宦官还是放开了很大的限制。就好比朱元璋曾下令“宦官不得识字”就被朱棣取消,他准许请先生进入内侍教内侍读书。



甚至到了后面朱棣还设置了专门的机构来让宦官读书。这些都是朱棣开的头,这就造成了后来宦官独立出来,任免权不再属于朝廷,而在朱元璋时期,宦官是属于吏部,直接归朝廷管辖的。

不仅如此,朱棣在位时的宦官的数量直接是增加了很多,让朱元璋在位时候刻意控制的宦官人数上升了许多,也正是因此,在后来设立东厂和西厂设立之后宦官人数又是上涨一大截。



二、以宦官来制衡文官

1380年,朱元璋为了加强皇权,从而废除了丞相制度,清理政务。之后又设立内阁来协助处理政务。而这内阁就是明朝中后期文官集团的前身和雏形。在明朝前期的时候,几位皇帝都十分的强势和铁手腕,所以皇权在这个时候还是没有流失到内阁的手里。

“成祖即位,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明史》

但是后来自从明英宗土木堡之变后一大批的功勋贵族死后,以内阁为主导的文官集团力量开始增大,后来直接到了可以对抗皇帝的地步。所以这时候内阁渐渐地脱离了皇帝的控制,甚至有时候文官集团直接反过来控制皇帝的意见。



到了这个时候, 皇帝自然是不能不做出反应的,于是皇帝便把内鬼的一部分权力给到了宦官,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扶持一个势力来和文官集团对抗。一开始的时候宦官不让识字还没什么,但是到了朱棣时期让宦官识字之后宦官就有了和文官集团对抗的资本。

“今夫宰相六部,朝政所自出也,而本章之批答,先有口传,后有票拟...则是宰相六部,为奄宦奉行之员而已。”——《明夷待访录》

而且宦官还是皇帝扶持起来的,所以皇帝对于宦官的所作所为都会可以地去放纵,宦官也就在皇帝的放纵下一步步变强和文官集团对抗。所以这也是朱棣为什么要改革宦官制度的理由,毕竟比起宦官的危害,显然内阁更具威胁。用来制衡也就刚好。



小结

明代宦官不得干涉内政是太祖所做,但是到了后来的朱棣,却因为宦官有功和内阁的权力过大,导致皇帝不得不扶持宦官来制衡文官集团。所以这宦官干政也是有利有弊,这看皇帝如何把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