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三杰,指的的是帮助刘邦建立汉朝,功勋最大的三个人,他们分别是韩信、张良和萧何。
但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三杰中只有韩信是横死,其他两人则是善终,那么原因何在呢?
在一般人的印象里,韩信之所以被杀,直接原因是他有造反的事实,间接原因,是他在汉朝建立之后,没有急流勇退,而开国者在往往有处理勋臣的惯例,所以韩信才会不得善终。
而萧何和张良二人之所以能善终,一是因为这俩人不掌握军权,二是这俩人在刘邦晚年,一个急流勇退,一个年事已高,对刘邦集权没有什么威胁了。
那么除此之外,还有别的原因吗?
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先来看韩信被杀的过程。
公元前197年,陈豨在韩信的怂恿下谋反,刘邦御驾亲征,已经基本被刘邦控制的韩信,则找了个借口留在大后方准备策应。
结果刘邦前脚刚走,负责镇守大后方的吕后,就接到举报,说韩信想要造反,然后吕后和萧何合谋,把韩信骗进宫中杀掉。
这个过程看起来很简单,但如果仔细琢磨,这里面的事可就有意思了。
刘邦出征以后,吕后为什么能揽权,萧何这个位高权重的宰辅级人物,为何会和吕后合谋杀韩信。
答案就在一个人身上,这个人叫刘盈,是吕后的亲儿子,也是刘邦的嫡长子,他还有一个身份,是大汉的太子,也就是说,在当时的同志们眼里,现在虽然是刘邦当家,而刘邦之后,必定是刘盈当家。
刘邦当年已经不算小,而且因为早年生活不节制,后来又鞍马劳顿,所以刘邦当当家人的时间,眼看就不多了,而刘盈则有着长远的未来,因此向第二代核心靠拢,是非常迫切的事,而在这种情况下,吕后的威望自然就被捧起来了。
熟悉这段历史的人可能会知道,在刘邦去世以后,吕后曾和亲信商量,要把当朝的领军大将清洗一遍,后来经郦商劝谏之后,吕后才放弃了这种想法。
那么吕后当年为什么会有这么疯狂的想法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刘盈除了血统之外,没啥过人的资历,才具也很有限,而当时的将军们,都是一线杀出来的,这帮人不光功勋卓著,还对皇帝没有产生心里上的畏惧,因此他们极有可能想三想四,所以吕后为了儿子能安稳的当皇帝,自然就想办了这些老同志。
再看当年的韩信被杀一事,吕后为了儿子能顺利当皇帝,都想过把所有武将清洗一遍,你韩信还想造反,你说吕后能不能把你留下。
至于萧何,他应该早就看清了局势,知道大汉的将来,必定会交的到吕后儿子的手上,而他身居高位,如果站错了队,甚至站晚了队,都会深度影响他,以及他身后的家族,所以他早早向吕后靠拢,是正常的选择,而他的这个选择,也让他成了刘盈登基后的宰相。
韩信和萧何的事理清了,那么张良又是怎么回事呢,他能善终仅仅是因为急流勇退的早吗?
答案其实也是否定的。
据相关史料记载,也是在公元前197年,刘邦曾动了换太子的念头,这里面的原因,咱们之前的文章已经写过,原因的核心是刘邦担心吕家会侵害老刘家的利益,那么后来刘盈为什么没被废掉呢?
史料中给出的答案是,刘盈请动了刘邦都没能请动的“商山四皓”,然后刘邦就认为,刘盈的影响力已经足够,所以才没换太子。
那么当年刘盈为什么知道去请“商山四皓”来证明自己呢,这可不是刘盈自己想出来的办法,而是那个号称不问政事,要彻底隐居的张良给出的主意。
张良的这种建议,无异于是一种站队,这种选择是政治倾向很明显的,张良一个决心隐退的人,为什么要冒头呢?
史书给出的答案是,吕家的人找到了他,他无法推辞,换句话说,张良当年和萧何一样,在必须要选站队的时候,他选了吕家。
刘邦去世以后,吕家掌权,其实在刘邦晚年,吕家的影响力就已经很大,既然张良选在站队吕家,吕家自然也会罩着张良,于是张良和萧何一样都得以善终,而那个差点要抢走吕后儿子天下的韩信,自然是不可能善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