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文脉的另类思考和表达
作者/孙树恒
一
我来到呼和浩特市已经三十多年了,近几年一直渴望以“文脉”为题,结合呼和浩特市写一篇文章,因为这个题目太大,内涵太深。而且写呼和浩特市文脉的文章不胜枚举,我只从个人的思考,以及考量自己对呼和浩特市的文脉的理解、融合和印象。对我而言,呼和浩特市的文脉不仅仅是一段段历史故事,更是一种生活的体验,一种情感的寄托。在这个城市,我学会了尊重自然、敬畏历史,也学会了在多元文化中寻找自我。每当漫步于老城的小巷,或是登上大青山俯瞰这座城市时,都能深刻感受到那份属于呼和浩特独有的韵味,那是一种既粗犷又细腻,既古老又年轻的气息。这份气息,成为了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激发了我对生活、对创作无尽的灵感。
二
文脉,简而言之,是文化发展、传承的脉络和系统。它记载着一个城市的壮美史册,是城市形成的神秘而古老的文化积淀,被城市人们深深铭记在心。文脉通过视角、听觉、嗅觉、感觉的真实体验,以及大量的文字记录和传说故事,与生活细节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城市的独特魅力。
呼和浩特市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如战国秦汉时期的“云中郡故城”、北魏“盛乐古都”、辽金元时期“丰州城”、明代“归化城”和清代“绥远城”等。这些古城遗址见证了呼和浩特市的历史变迁,是城市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
呼和浩特市地处农耕区与游牧区的过渡地带,历史上一直是多民族交融的重要区域。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呼和浩特市的文化具有鲜明的多元性和包容性,成为城市文脉中的一大亮点。
从视角上,走进呼和浩特市,无论是巍峨的阴山山脉、壮美的黄河“几”字弯,还是那些保存完好的古城遗址,都能让人通过视角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历史深度和文化底蕴。城市建设将传统蒙古包元素融入现代建筑设计,既保留了民族特色,又展现了时代风貌;通过数字化手段记录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古老的技艺和故事在新时代找到新的听众和传承者。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生,不仅让呼和浩特的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也为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持久的生命力。
从听觉上,在呼和浩特市,可以听到悠扬的马头琴声、激昂的蒙古长调,以及那达慕大会上的欢呼声。这些声音不仅让人陶醉于草原文化的魅力之中,更是城市文脉的生动体现。
从嗅觉与味觉体验是,呼和浩特市的文脉还体现在当地的美食之中。如香气四溢的羊肉、醇厚的奶茶等,这些美食不仅让人垂涎欲滴,更通过嗅觉和味觉让人深刻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文化特色。
文脉记载着一个城市的壮美史册。是一个城市形成的神秘而古老的文化,都会被城市人们铭记在心,视角、听觉、嗅觉、感觉的真实,有大量的文字记录和传说的故事,生活细节支撑。
三
文脉从人类开始用文字记录书写历史开始,从生产原始生活简朴和持续创造的荣耀中走来。城市粗糙和繁华都具有内涵和质感,古老与年轻同在,贫穷和富裕共存,愚昧与文明交锋,美好与丑陋并行,高端与平民对话。这些看似对立的元素,在这里却奇妙地和谐共存,共同构成了这座城市多元而包容的文化氛围。
每一处遗址、每一块砖石,都仿佛在诉说着这座城市曾经的辉煌与沧桑。人们在这里怀念祖先,追忆城市的成长史、奋斗史,那些关于荣耀与挑战的故事,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文脉让城市具有了灵魂,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能够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魅力。呼和浩特市,就是这样一座让人心生向往、流连忘返的城市。
呼和浩特的文化特色,在于其多元性与包容性。走在繁华的街道上,既能听到悠扬的蒙古长调,也能看到现代艺术的绚丽展现;既能品尝到地道的烧麦和羊杂碎,也能享受到世界各地的美食。这种文化的交融,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更深深植根于人们的精神世界。每年的草原文化节,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也是各民族相互了解、增进友谊的桥梁。在这里,不同文化不是相互排斥,而是相互借鉴,共同绘就了一幅绚丽多彩的文化画卷。
四
文脉,它是流淌在城市人们血液和灵魂中的DNA,是城市的灵魂与根基。正如庄稼需要根须汲取水分和养料,城市也需要文脉来滋养,方能根深叶茂,茁壮成长。
在呼和浩特市,这条文脉清晰可见。它不仅是历史的积淀,更是文化的传承。每个人的心灵,都在这座城市的文脉中找到了归属,受到了或深或浅的影响。
在这里,城市与乡村、文明与自然和谐共存,高贵与卑贱、龌龊与崇高在城市的变迁中找到了平衡。人们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能感受到文脉的跳动,它像是一条无形的纽带,连接着过去与未来,让城市充满了生命力。在呼和浩特市的每一个角落,我们都能感受到这份来自文脉的力量,它让我们更加珍惜这座城市,更加热爱这座城市。
呼和浩特市的文脉在传承中不断发展,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建设文化设施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感受和参与到城市文脉的传承与发展中来。同时,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呼和浩特市的文脉也在不断地融入新的元素和内涵,展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面貌。
五
生活在城市里人们精神世界中的文脉,都是一个无可替代的坐标系,文脉是那么古老,温暖,动人,走向、穿梭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串联起历史与现在。它让我们的心灵得以与过去对话,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共鸣。
文脉中的诸多元素,历历可数,丝丝入骨。它们或高贵典雅,如那些精美的艺术品和古老的文献;或卑贱质朴,如街头巷尾的小贩和工匠。这些元素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呼和浩特市独特的文化氛围。它们让我们在品味城市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与温暖。
在这里,可以看到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仿佛能够触摸到呼和浩特市的灵魂。它让我们在城市的喧嚣中找到了片刻的宁静,也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了精神的寄托。让我们在呼和浩特市的怀抱中,感受到无尽的温暖与力量,还蕴含着现代文明的活力与魅力。
城市的文脉发散开来,它们不仅见证了呼和浩特市的沧桑变迁,更成为了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标识。始终存活在灵魂中和绵绵的文字与记忆里。城市即是物质的存在也是精神的存在,随时为人们补充热量和能量。
六
记忆的底片上总叠印着一个城市的文脉。不管这个城市可能繁华或凋敝,还是发达或落后,但对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们来说,那份对城市的深情与眷恋,却是任何地方都无法替代的。地下没有矿藏和天然气更好,免得祖先和祖先的遗梦受到掠扰。随着呼和浩特市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的面貌日新月异。些古长城、古寺、古塔、古墓、老街道、老房子、老井、老树.....它们不仅承载着城市的历史故事,更浸透着人们的生活内容和情感记忆。每一次走过,都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响,感受到那份来自文化的传承。而祖传的手工艺、生活方式和民俗,更是这座城市独有的文化基因,它们深深烙印在每一个人们的心中,一生抹不去、擦不掉。
虽然许多城市古迹被改造、被破坏,被污染。既有城市被美容、被靓丽,也有许多遗迹被整容,有的遗迹甚至被毁容。应该警醒,保护、修复和利用遗迹是保护文脉的重要措施,让它们立起来,活起来,因为文脉已成为庇护人们情感和维系生命的寄托。
七
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深爱着这片土地。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传承着城市的文脉,无论是通过口述历史、民间传说,还是通过艺术创作、文化活动,都在让这座城市的文化生生不息。这种对城市的热爱与归属感,让呼和浩特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上的标志,更是一个充满情感与记忆的精神家园。大窑文化的石器仿佛在土层下低语。五十万年前,先民们在这里敲击石块,火星迸溅间点亮了北疆最早的文明曙光。而后,赵武灵王的马蹄声踏破寂静。战国烽烟中,他挥鞭北指,在大青山南麓筑起长城,推行“胡服骑射”,将中原的铠甲换作草原的箭袖,云中郡的城垣自此屹立,成为呼和浩特建城之始。 历史的车轮碾过秦汉的云中郡、北魏的盛乐都城,停驻在辽金元时期的丰州滩。商队的驼铃曾响彻万里茶道,大盛魁的旅蒙商号将归化城(库库和屯)的市集堆满茶叶、皮毛与银器,清代诗人以“千家闹市入丰年”咏叹这座北方商贾重镇的繁华。乾隆年间,绥远城的砖石与归化城的烟火交融,筑成“归绥”双城,汉蒙文化在此织就一张密密的网,网住敕勒川的牧歌与中原的稻香。
街巷渐次喧嚣。塞上老街的烧麦馆蒸腾起白汽,羊杂碎的香气与焙子的麦香交织。蒙餐的豪迈、回餐的油香,满全席…川菜的泼辣、粤菜的精致…东北菜的实惠,吃面条,卤子不要钱,只要别齁着就行,在呼和浩特市碰撞出多元的滋味。这是呼和浩特市镜头下的烟火人间,也是各民族饮食文化交融的日常。它们静静地诉说着过往,让每一个驻足其前的人都能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震撼与敬畏。
(作者档案:孙树恒,笔名恒心永在,内蒙古奈曼旗人。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诗词学会会员,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副会长,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高级研究员兼副秘书长,内蒙古大盛魁公司文化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