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2025年春节的列车鸣响汽笛,一幅流动的画卷在神州大地徐徐展开。来自春运工作专班的数据显示,春节8天假期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突破23亿人次,其中铁路累计发送旅客9626万人次,2月4日单日1704万人次的发送量更是创下春运历史新高。这些数字的背后跃动着时代的脉搏,展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交通新图景。

服务升级,让归途更有温度。作为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运,铁路部门以“绣花功夫”雕琢服务品质,让春运旅途充满人文关怀。12306系统的智慧升级构建起全链条服务体系,学生资质线上核验实现“零跑腿”,儿童票年龄计算规则精准到天,电子发票系统24小时在线响应需求。在飞驰的列车上,“送餐到座”服务覆盖90%以上动车组,30个铁路枢纽站实现“外卖到车”,日均保障热链餐食超50万份。在哈尔滨西站,智能客服机器人日均解答问询3000余次;广州南站的“春运服务台”集成18项便民功能;成渝高铁推出方言服务岗,让乡音温暖归途。虽然车窗外的风景在变,但铁路服务的温度却始终如一。

路网织密,铺就幸福团圆路。“八纵八横”高铁网加密成型。从林海雪原到南海之滨,从西部戈壁到东海沃野,98.7%的县级行政区实现铁路覆盖。K928次列车,从-40℃的呼伦贝尔到26℃的广州,50个小时跨越3000公里,用钢轨丈量着祖国的辽阔;川渝地区动车组开行数量较五年前增长137%,“轨道上的都市圈”让“双城生活”成为常态;在云贵高原,中老铁路国际列车春运期间增开至每日4对,沿线少数民族旅客占比超35%。铁路正在成为一条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金色纽带。

协同联动,奏响春运交响曲。春运,这场人类规模最大的周期性迁徙,考验的是综合交通体系的协同效能。铁路部门开行夜间高铁1270列,与民航“红眼航班”形成互补;全国286个火车站实现与地铁安检互认,138个机场开通空铁联运服务。在长三角,“轨道+航运”联运专线让皖南板栗、苏北年货搭上春运快车;粤港澳大湾区推出“一票联程”服务,整合21种交通工具形成“3小时生活圈”。更有北斗导航系统实时监测2.1万列动车组运行状态,让智能型复兴号实现自动驾驶功能。在郑州东站,数字孪生系统每4分钟生成一次客流热力图……部门的协同联动,高科技手段的运用,在全面提升综合交通体系的运行效率与服务质量的同时,更确保了春运出行的平稳有序。

从1954年春运发送2300万人次到如今单日突破1700万人次,数字跃升的背后是综合国力的几何级增长。当“流动的中国”遇见智慧的春运,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钢铁动脉的延伸,更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在铁轨的铿锵声中化为现实。笔者相信,未来的春运故事,必将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续写出更动人的篇章。(郑力才)

来源:中国日报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