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对于每个人来说,可谓是重中之重,国家每年也都在极力打击违规食品,每年315也会爆出很多让人意想不到的“黑暗”。



然而,谁也没想到的是,在高铁上还会遇到食品安全的问题,2月7日,一趟从大理驶向成都东的G2838次列车上,一盒过期四年的康师傅红烧牛肉面,将中国高铁的食品安全监管推上舆论焦点。

并且,这个泡面还是被一个孩子所吃,对其的危害也是不言而喻,那么事情究竟是怎么一回事额?铁路服务链条中为何会有这么大的管理缝隙?



车厢里的“味觉警报”

当日下午,G2838次列车正穿越川滇交界的崇山峻岭,虽然高铁的速度很快,但还是有好几个小时的行程,对于一些胃口小的人来说也是一个“挑战”。

一些有准备的人,会在上车前准备一些吃食,以备不时之需,而有一些人则是不会在意这些,觉得高铁上有吃的,虽然贵点,但是最起码安全。



但随之遇到的事情,就将这些人的想法直接打击到了。一对夫妻带着孩子在高铁上坐着,一家人开开心心的。

但是很快孩子就吵吵着有些饿了,想要吃东西。而夫妻二人也没有带什么吃的,于是就在列车员手中购买了3桶泡面,虽然价格比外面贵,但是最起码能解决眼下的困难。



可当泡面泡好,孩子吃上一口后突然说这个泡面好难吃,这个情况也是让母亲有些诧异,毕竟吃过泡面的都知道,只有吃饱了或者没有泡好时,泡面才会非常难吃。

于是这个母亲就拿起泡面检查了一下,没想到发现,这个泡面竟然过期了,生产日期标注为2021年3月,保质期仅6个月的食品已过期四年,相继也是对列车员进行了询问。



2月8日,网友王女士发布一则视频在网络上,愤怒的母亲举着发黄的包装盒在车厢内奔走示警,乘客们围观的手机镜头记录下白衣女子与黑衣丈夫质问保洁员的场景:“过期四年的东西还敢卖!良心被狗吃了吗?”

涉事保洁员起初试图解释“自己也不知情”,但在乘客要求查看进货凭证时支支吾吾,乘警介入后,该工作人员情绪崩溃落泪,最终被带离车厢。



值得玩味的是,视频中背景告示牌上的“成都铁路公安局”字样与涉事者胸牌形成戏剧性对照,成为网民热议的“黑色幽默”。

事件发酵初期,铁路系统的回应曾引发二次舆情,2月8日,成都铁路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向媒体表示“食品质量问题应找市场监管部门”,成都铁路公安局则表示不知道此事,可以向12306询问。



不过但随着#高铁过期面#话题冲上热搜榜首,成都铁路局重庆客运段于当晚发布紧急通报责任人锁定,确认过期面系外包保洁公司员工韦某私自带入列车违规售卖,对其立即停职涉事人员并启动全面调查,并且还会开展全路食品安全专项整治。

根据《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规范》,高铁列车本应禁止售卖方便面,此次事件不仅涉及食品安全,更暴露出外包人员违规经营的管理盲区。



随着高铁餐车服务升级,单价15元以上的冷链盒饭成为主流,而单价5到8元的方便面因“拉低消费体验”被逐步清退,这种“消费升级”策略,却在无形中催生了地下交易市场。

涉事保洁员韦某所在的外包公司,其基础月薪仅2800元,据业内人士透露,部分保洁员通过代购零食、充电宝等“增值服务”,月收入可增加800-1500元。



这种游走于制度边缘的“灵活创收”,恰如乘客拍摄视频中的泡面桶,既是生存压力的具象化,也是监管体系的水土不服。

但即使韦某属于外包人员,只要其身着制服在作业场所实施行为,铁路公司也难辞其咎,当乘客对着穿制服者支付钞票时,交易对象从来不是某个个体,而是背后的中国高铁金字招牌



从绿皮车时代的搪瓷缸泡面,到复兴号上的智能点餐,中国铁路的餐饮进化史正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缩影,此次“过期面”事件虽是个案,却像一记清脆的警示铃,如果连大家的信任都开始辜负的话,那么之后谁还敢在高铁、火车上购买食物呢?

结语

这位母亲追究的并不仅仅是一盒面的保质期,而是公共服务对生命的敬畏,当G2838次列车驶入成都东站时,这趟列车并不是走向结束,而是刚刚开始。



文章信源:
原文刊登于光明网---2025.02.09:《高铁上买到过期4年的方便面?官方道歉:违规保洁员已停职调查》
原文刊登于极目新闻---2025.02.08:《乘客在高铁上买到过期4年的方便面,还让小孩吃了?官方回应》
原文刊登于澎湃新闻---2025.02.08:《乘客称在高铁上买到过期四年的方便面,铁路工作人员回应:将调查核实》
原文刊登于央广网---2025.02.09:《7点出发丨高铁上买到过期4年的方便面?官方通报来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