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湾区发展走向一个关键的节点,许多城市都将面临“大考”,同时也将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

2月5日,广东连续第三年在春节后首个工作日,召开高质量发展大会,今年会议的主题聚焦“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会议提到:“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和广大县域存在的产业落差蕴含着巨大潜力。”

值得一提的是,现场还有三位县委书记作代表发言,分别是汕尾市海丰县委书记郭文炯、惠州市博罗县委书记周耿斌、阳江市阳西县委书记张秀洁。

据郭文炯会上发言:“去年以来,海丰加力提速推进‘百千万工程’,推动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上榜全国县域经济投资潜力百强县(市)。”


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航拍。视觉中国 资料图

实际上,不止海丰,过去一年,整个汕尾地区的表现确实亮眼。根据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4年,汕尾地区生产总值1500.8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0%,高于全省0.5个百分点,增速排名全省第4。

2月6日,汕尾召开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汕尾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逯峰指出,要以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强力支撑,聚力攻坚落实“1+2+9”工作安排。大会还强调,汕尾围绕“西承东联桥头堡、东海岸重要支点”的全新发展定位,锚定“海洋强市、融湾先行”,以“百千万工程”为总牵引,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深度融湾、西承东联的定位,精准锚定了汕尾的区位势能。地处深汕特别合作区辐射圈层,汕尾通过构建“1小时湾区交通圈”,将地理优势转化为要素流通优势。深汕高铁延长线、广汕铁路支线的规划建设,使县域经济深度嵌入大湾区产业链重构进程。

当“百千万工程“进入纵深推进阶段,海丰作为县城的突围路径也证明了汕尾的发展潜力:县域经济不是大城市的附属品,而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节点。作为湾区后发城市,汕尾的融湾战略和“百千万工程”,正在重塑广东县域经济的价值坐标。

01 融入湾区实践

理解汕尾,离不开两个要素,一是粤港澳大湾区,二是“百千万工程”。

汕尾地处粤港澳大湾区辐射粤东的第一圈层,具有重要的地理位置优势,有利于承接大湾区的产业转移和资源外溢,促进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在具体落地支持方面,汕尾重点实施的“百千万工程”,又通过城乡协调发展夯实汕尾在湾区中的支点作用。

通过几年实践,二者已经相辅相成,发挥出了协同效应,在产业升级、交通互联、海洋经济拓展、社会力量整合及政策创新等多个层面,共同推动汕尾从“老区振兴”向“湾区新增长极”转型。

回顾2024年,广汕高铁开通,使汕尾正式融入深圳“半小时经济圈”、广州“一小时经济圈”,成为广东东部沿海重要的高铁枢纽城市。汕尾围绕打造“轨道上的大湾区”和建设“西承东联”大通道大港航大物流,全力推进揭普惠高速南延线、潮惠高速海城互通等重点项目建设,借力广汕高铁、厦深铁路进一步强化枢纽地位,建强汕尾新港区白沙湖作业区公用码头、海港文旅5000吨码头及陆丰碣石海上风电母港,推动资源要素沿交通走廊流动互通,提升区域竞争优势。

随着全国首个省级特别合作区深汕特别合作区的推进,深圳的产业、资金和技术逐步向汕尾转移(如电子信息、新能源等产业),这一“飞地经济”模式也为汕尾县域工业化提供了试验田。

2024全年,汕尾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超4300亿元,招商引资方面,引进项目220个,引进湾区产业项目136个,布局建设6座“创新飞地”,入驻企业164家,已转化落地产业项目16个。中广核、比亚迪、华润、康佳、明阳集团等龙头企业,现在都已成为汕尾的“金”招牌。

在今年的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汕尾再次重点强调,紧盯省“双十”和深圳“20+8”产业集群,推行基金招商、联合招商、精准招商等模式,有力推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参照深圳做法制定招商“16条”政策,撬动大湾区、深圳的产业向东布局,并借力深汕特别合作区,引进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智能制造等产业上下游企业,深度嵌入深圳的产业链创新链。

近年来,各大省市都在发力的农文旅三产融合方面,汕尾也通过融湾取得了好成绩。

汕尾拥有455公里海岸线及多个天然良港(如汕尾港、甲子港),海洋渔业、滨海旅游、海上风电等产业潜力巨大。例如,红海湾、金町湾等旅游区逐渐成为珠三角游客的热门目的地,带动了服务业发展,构建“海洋牧场+海上风电+滨海旅游”三位一体海洋产业格局。此外,汕尾还积极推动优质产品“品牌化”,打造“汕字号”品牌矩阵,依托大湾区研发设计和品牌包装优势,推动“汕尾味道”走进大湾区,“汕尾海鲜、天下领‘鲜’”的品牌正持续擦亮。

据南方+报道,2024年汕尾全年接待游客同比增长160.3%,过夜游客同比增长180.4%,均创历史新高。

广东赋予汕尾“西承东联桥头堡”和“东海岸重要支点”的定位,要求其成为大湾区与粤东的纽带。汕尾则通过“百千万工程”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落实这一战略。作为“百千万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的重要节点,2025年的汕尾,可预见将迸发出更大的潜力。


广东省汕尾市海岸线风光。视觉中国 资料图

02 整合县域资源

在瞄准湾区定位以后,汕尾还实现了内部“大改造”。

结合高铁网络,汕尾持续优化县域交通,改造乡村道路,提升美丽圩镇和示范带建设水平,吸引大湾区游客和投资,推动农文旅融合新业态。

营商改革方面,汕尾对标深圳,推行“全程代办”模式,成立“百千万工程”基金,通过金融创新(如“甘薯贷”“民宿贷”)激活乡村资源,形成与大湾区接轨的治理体系。汕尾还实施了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如县镇管理体制改革、镇域联合党委等,以赋能县域高质量发展。

其实,这一系列改变,给外界带来的信号只有一个:从各种意义上而言,汕尾都在变得更加“舒适”。

2024年,汕尾市83%的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标准,完成县镇村植树绿化176万株。前三季度,汕尾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全省第一。另外,汕尾全年城镇新增就业5万人,全市市场主体、新登记企业增速均排名广东前列,县域发展活力进一步释放。

通过实施“村级产业品牌化”策略,汕尾成功打造了“可塘珠宝”和“梅陇首饰”等专业镇集群,形成了“一镇一链”的差异化发展格局。这样的例子,在汕尾还有很多。

2021年以来,仅汕尾陆河县8个镇,就累计引进富民兴村产业项目1000多个,其中服装加工类经营主体超400家,累计带动就业近1万人。2024年前11个月,汕尾红海湾经济开发区“咖啡一条街”营业额达1100万元,新增就业岗位100多个,吸引人口回流3000多人,带动附近村集体收入增长30%。

再看汕尾的农林牧渔业,去年总产值同比增长5.3%,增速排名全省第2。

作为全省7个现代化海洋牧场先行示范区之一,2024年,汕尾新开工现代化海洋牧场项目6个、总投资额约12.65亿元。目前,汕尾已规划建设22片、743.74平方公里的海洋牧场,正聚力构建集种业、养殖、装备、精深加工、冷链物流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打造现代化海洋牧场示范区。

其中,汕尾江牡岛零碳现代化海洋牧场填补了华南地区红鳍东方鲀养殖空白,全球单体最大抗台型风渔融合网箱平台汕尾“伏羲一号”正式建成投运。汕尾58家供销农场农产品进入大湾区,35个优质农产品通过“圳品”认证,增速居省内帮扶地区第一,带动进入香港、深圳市场农产品增长20%。

在区域协同中寻找错位发展机遇,在要素重组中构建比较优势,在治理创新中释放制度红利。以汕尾海丰“湾区产业协同创新基地”四个优选地为例,汕尾多地都在探索新质生产力的县域培育样本。

03 城市多维发展

尽管有湾区纽带、海洋资源、政策扶持等优势,汕尾也同时面临如何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留住人才等多重挑战,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

汕尾将2025年定位为“产业兴市攻坚年”,正是要逐步拆解、解决问题,实现真正的蜕变,包括聚焦实体经济与制造业,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临港产业、电子信息等产业集群,形成“雁阵效应”和“黄金岸线”等。

当前,汕尾正紧紧抓住全省“湾+区+带”发展机遇,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力推动制造业向“新”突围,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通过“产业+人才”双轮驱动,汕尾以“百千万工程”为总框架,力争实现经济提质增效、城乡均衡发展、生态与民生同步提升。

这意味着,汕尾不仅关注硬核产业,也在同步提升整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以生态建设为例,“绿美汕尾”不仅是践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双碳行动,也是改善人居环境,实现城市宜居能力提升。

目前,汕尾森林面积达到21.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49%,森林蓄积量达692.96万立方米,城市建成区内公园绿地面积达504.66公顷,绿化覆盖率达44.5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5.6平方米。

汕尾的生态成绩有据可查,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连续10年全省第一,单位GDP能耗逐年下降。

与之比拟的是文化强市建设,汕尾市举办的甲子英歌舞、陆丰皮影戏、汕尾渔歌等各类文化活动已经成功“破圈”,成为吸引外地人来汕尾的重要亮点。2025年春节期间,汕尾市接待游客约214.95万人次,旅游消费总额约19.99亿元。

通过文化产业发展与公共服务配套相协调,推动文化与旅游、体育、科技等产业的跨界融合,汕尾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城市气质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软实力”上去了,“硬实力”也有更多的可能性。

汕尾市通过“返乡创客计划”,吸引电商、文旅等领域的创业人才回乡创业。该计划为返乡创业人才提供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和培训服务,帮助他们在乡村找到发展机遇。

2025年5月1日起,《汕尾市人才发展促进条例》将正式施行,从人才引进、培养、使用、保障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

此外,汕尾在广州、深圳布局“创新岛”,引进中山大学、广东省科学院等建立“校地企”创新联合体,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如红海湾实验室的投运,加速了海洋装备制造等领域的升级。这些举措既深化了与大湾区的科创合作,也助力“百千万工程”实现产业升级。

通过全方位的综合措施,汕尾市不仅能够打造一个生态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还能够提升城市的软实力,为市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为城市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区位、产业、政策与生态的叠加效应之下,汕尾正在将劣势变成优势,将优势持续放大,从传统农业城市向现代化沿海经济强市转型。未来,随着交通枢纽地位强化及绿色经济规模扩大,汕尾有望成为粤东地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为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作出汕尾新的更大贡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