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6日20时30分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

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全国道德模范

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

因病医治无效

在湖北武汉逝世

享年99岁



隐“功”埋名三十载终生报国不言悔

今天

共同追忆黄旭华

自幼立志科学救国

为国“深潜”三十年

“从一开始参与研制核潜艇,我就知道这将是一辈子的事业。”黄旭华曾说。

1926年,黄旭华出生在广东汕尾。上小学时,正值抗战时期,家乡饱受日本飞机的轰炸。海边少年就此立下报国之愿。

“想轰炸就轰炸,因为我们国家太弱了!我要学航空、学造船,我要科学救国!”高中毕业后,黄旭华同时收到航空系和造船系录取通知。在海边长大的黄旭华选择了造船。


青年时期的黄旭华

新中国成立初期,掌握核垄断地位的超级大国不断施加核威慑。

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央决定组织力量自主研制核潜艇。黄旭华有幸成为这一研制团队人员之一。

支部书记同他谈话,说了三点,一是“你被选中,说明党和国家信任你”;二是“这项工作保密性强,这个工作领域进去了就出不来,犯了错误也出不来,出来了就泄密了”;三是“一辈子出不了名,当无名英雄”。

领导对他说,你能接受这种工作吗?黄旭华毫不犹豫回答,“能适应,而且是自然适应”。


此后30年时间,他的家人都不知道他在做什么,父亲直到去世也未能再见他一面。

1986年底,核潜艇工程解密后,两鬓斑白的黄旭华回到广东老家。见到93岁的母亲,他眼含泪花说:“人们常说忠孝不能双全,我说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直到1987年,母亲收到他寄来的一本《文汇月刊》,看到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里有“他的爱人李世英”等字眼,黄旭华的9个兄弟姊妹及家人才了解他的工作性质。

用最“土”的办法

解决最尖端的技术问题

上世纪60年代,核潜艇研制之难,难在这项工作几乎是从零起步。黄旭华面对的不仅是技术难题,更是从何下手,从哪打开工作局面的方法问题。

“当时,我们只搞过几年苏式仿制潜艇,核潜艇和潜艇有着根本区别,核潜艇什么模样,大家都没见过,对内部结构更是一无所知。”黄旭华回忆说。

用最“土”的办法来解决最尖端的技术问题,是黄旭华和他的团队克难攻坚的法宝。


工作中的黄旭华(左一)

没有现成的图纸和模型,就一边设计、一边施工,白天黑夜加班加点。

没有计算机,就用算盘和计算尺,日日夜夜、月月年年,算出了首艘核潜艇几万个数据。

为了控制核潜艇的总重和稳性,边角余料都要一一过秤。几年的建造过程,天天如此,使核潜艇下水后的数值和设计值几乎吻合……

面对国外严密的技术封锁,黄旭华带领团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一路攻克种种技术难关,突破了核潜艇最关键、最重大的七项技术,让茫茫海疆有了中国的“钢铁蛟龙”。

“花甲痴翁,志探龙宫;

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回顾黄旭华科研工作的不易,他的同事、学生和亲属不约而同提到了1988年那次期待已久的深潜试验。

深潜试验追求的是极限下潜,将下潜到设计的极限深度,这个深度预示着危险。试验前,核潜艇总体建造厂为参试同志拍了“生死照”,以防万一失败后做个“最后的留念”。参试的年轻艇员满腔热血,有的甚至写好了遗书。


看到这个情况,年过花甲的黄旭华立即作出一个惊人的决定:亲自参与深潜!

核潜艇的总设计师亲自参与深潜,这在世界上尚无先例。单位领导得知后,劝黄旭华不要亲自深潜,但黄旭华却坚持参加。他说:“深潜不是冒险,我对它有信心。而且,万一还有哪个环节疏漏了,我在下面可以及时协助艇长判断和处置。”


深潜归来合影

黄旭华的下潜,让全体参与人员在技术上有了主心骨,在精神上,更是对全体参试人员的巨大鼓舞。试验结果证明,一代核潜艇的设计、建造都达到了预期。中国人民海军潜艇史上首个深潜纪录由此诞生。

在试验艇起浮的过程中,艇上的《快报》请黄旭华题字,激情澎湃的他一挥而就:“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誓干惊天动地事,

甘做隐姓埋名人。”

感动中国人物、全国道德模范、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年过九旬的黄旭华,算得上荣誉等身。

尽管有了些名气,但就像深爱的核潜艇事业一样,黄旭华希望“潜在水下”,默默无闻,不喜欢出名。


黄旭华与青年科技工作者在一起

培养科研人才,黄旭华主张从工程实践中培养人。几十年来,他率领团队开展了一系列重点型号研制,并在这个过程中为国家培养锻炼了众多科技英才。 “我更愿意当‘场外指导’,不当教练,放手让他们去干,大胆去干。”黄旭华说。

即便年事已高,他仍会利用做报告、接受采访的机会,“苦口婆心”地讲故事,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年轻人。


黄旭华的视力一度因严重白内障受到影响,七八年里,甚至看不清女儿的脸。痴翁的眼神黯淡了下去,自觉科研生涯走到了尽头。2018年,黄旭华做完白内障手术,摘下纱布的那一刻,他连手机上的小字都能看清了,乐得像个孩子一般。

2020年,获得“共和国勋章”,他谦虚地说:“誓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我和我的同事们此生属于祖国,此生无怨无悔。”

2021年,他捐出1100万元个人所获奖金,作为科技创新奖励基金,激励更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的人生

正如深海中的潜艇

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致敬黄老

一路走好!

我家深汕 | 新媒体

来源:人民日报


欢迎在下面【留言区】发表你的意见

部分资料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

欢迎订阅我家深汕,转载请注明出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