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绵阳民间版十五五规划流出,50条核弹级规划是哗众取宠还是实事求是?

    2025年是绵阳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规划启动之年。

    近日,2025年度政府采购意向公告(第1批)发布,《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纲要》采购服务位列其中,这标志着《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服务正式提上日程,这无疑是绵阳科技城发展进程中的一件大事。

    惊爆!绵阳十五五规划 拉开时代大幕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十五五”规划是在“十四五”规划收官、新的五年发展蓄势之际展开编制的,它将全面总结“十四五”时期的发展成效,为未来五年发展奠定基础、指明方向。

    适应变化,把握机遇:当前,国际国内环境复杂多变,绵阳市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通过编制“十五五”规划,能认真分析外部环境变化,准确把握发展阶段性特征,更好地在复杂形势中找准发展定位,抓住重大政策机遇。

    引领发展,凝聚共识:作为未来五年发展的宏观性、全局性、综合性、引领性蓝图,“十五五”规划将为绵阳全市上下提供共同的奋斗目标和行动指南,广泛凝聚各方智慧和力量,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回首 “十四五” 绵阳辉煌成就全盘点


    科技创新成果斐然:2024年,绵阳国家级科研院所总数达20家,研发经费投入强度长期保持全国前列、全省第一,位列中国科技创新竞争力百强榜第15位,连续2年上榜中国十大最具科技创新潜力城市,7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344亿元,同比增长7%,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6.7亿元,增长7.5%,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全省前列。

    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先进制造业提质增效,四大特色优势产业、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分别增长11.1%、17.8%;现代服务业支撑有力,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1%,居全省第1位;现代农业稳步发展,粮食播面、单产、总产实现“三增”。

    民生福祉持续提升:在就业、教育、医疗等领域办成了一批实事好事,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3%、7%。

    解码 “十五五” 绵阳规划编制核心任务


    全面总结与分析:对“十四五”时期的发展成果进行全面梳理,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个领域的成就与不足。深入分析外部环境变化,如全球经济形势、国家政策导向、区域竞争态势等对绵阳的影响。

    精准把握发展特征:结合绵阳自身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技创新能力等,准确判断当前发展所处的阶段,明确在经济结构调整、社会转型、科技创新等方面的阶段性特点。

    研判政策机遇:密切关注国家重大政策动向,如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科技创新政策等,挖掘其中蕴含的有利于绵阳发展的机遇,为规划编制提供政策支撑。

    谋划重大事项:研究谋划重大战略任务,如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打造成渝副中心等;确定重大改革举措,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创新;谋划重大工程项目,如交通、能源、产业等领域的重大项目;制定重大政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明确发展要素:科学提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结合绵阳实际确定发展目标,制定基本原则,明确重点任务、重点举措,布局重大项目。

    厚积薄发 绵阳为十五五新征程筑牢根基


    政策先行,审批提速:四川省政府向绵阳下放部分省政府土地审批权,极大促进了审批效率,能吸引更多投资,为产业发展和项目落地提供了有力支持。

    项目谋划,全面推进:2025年绵阳计划推动一大批重大项目落地,涵盖交通、电子信息新材料、生态环保、大学院校等多个领域,为经济增长提供强大动力。

    产业升级,目标明确:全力推动电子信息、先进材料、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四大主导产业规模化发展,分别制定了达1400亿元、700亿元、540亿元、350亿元的目标规模。

    教育创新,人才为本:西南科技大学争创国家“双一流”学科条件建设,绵阳职业技术学院争创新一轮“双高计划”院校,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推动升本工作,为绵阳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绵阳在2024年实现了地区生产总值(GDP)4344亿元,增长7%,这一成就反映了绵阳经济的稳健增长以及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城乡融合发展方面的显著成果。

    炸裂!民间版 50 条 绘就绵阳未来蓝图


    对于绵阳“十五五”规划(即从2026年至2030年),虽然具体的规划细节尚未公布,但可以根据已有的信息推测其可能的发展方向和策略。

    绵阳未来发展的可能方向在哪里?

    未来五年绵阳各项事业如何规划?

    关于绵阳发展的民间版十五五规划可以作为参考

    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

    1.打造国家级科技转化示范区依托中国科技城优势,建设中国科创特区,推动核技术应用、激光装备、电子信息等领域成果产业化,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

    2.培育专精特新产业集群聚焦智能终端、新能源电池、机器人等方向,建设3-5个百亿级产业链,支持长虹、九洲等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协同创新。

    3.布局未来产业先导区抢占量子信息、空天技术、生物医药等前沿赛道,建设绵阳未来科技产业园,吸引国内外顶尖科研团队入驻。

    4.建设数字经济融合试验区推动5G+工业互联网应用,打造智慧工厂标杆项目,支持传统制造业数字化改造,培育本土工业互联网平台。

    六、交通与基础设施

    1.构建成绵渝1小时交通圈推进成绵高铁提速至350公里/小时,规划绵阳至重庆高速铁路,加密城际动车班次。

    2.启动城市轨道交通一期工程规划轻轨或智轨系统,优先连接科技城新区、高新区与主城区,缓解交通拥堵。

    3.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节点枢纽升级绵阳南郊机场为国际口岸,开通东南亚航线;完善皂角铺铁路物流基地功能,对接中欧班列。

    4.实施智慧交通大脑工程整合城市公交、停车、物流数据,开发AI交通调度系统,推广新能源车充电桩全域覆盖。

    七、投资与开放合作

    1.设立绵阳科技银行联合金融机构推出科创企业专项贷款,提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降低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成本。

    2.打造川北外商投资集聚区在科技城新区规划国际社区与产业合作园,重点吸引日韩、欧洲企业在半导体、环保技术领域投资。

    3.推进飞地经济合作与沿海城市共建产业协作园区(如绵阳-苏州科创园),承接东部高端制造转移项目。

    4.发行绿色基础设施REITs将涪江生态治理、光伏发电等项目打包上市,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绿色投资。

    八、民生与社会建设

    1.实施教育强基计划在科新区新设绵阳科技城大学,引入国内985大学绵阳高等研究院。新建10所义务教育学校,推进绵阳中学、南山中学等名校集团化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2.建设区域医疗康养中心引入华西医院合作办医,建设核医学诊疗基地;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推广“AI+居家养老模式。

    3.推进全龄友好城市建设改造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无障碍设施,建设社区托育中心、青年人才公寓和老年活动中心。

    4.打造涪江文化走廊整合李白故里、两弹城等文旅资源,开发科技研学、红色旅游线路,建设绵阳大剧院和数字文创产业园。

    九、生态与乡村振兴

    1.创建无废城市试点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推广建筑垃圾再生利用技术,实现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全域覆盖。

    2.实施涪江生态修复工程推进沿江湿地公园群建设,打造50公里滨水绿道,严控工业排污,恢复流域生物多样性。

    3.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智慧农业,推广梓潼蜜柚”“平武茶叶地理标志品牌,建设冷链物流中心助农增收。

    4.推进数字乡村全覆盖实现行政村5G网络、电商服务站100%覆盖,培育乡村网红经济,培训万名新农人

    十、社会治理与基层创新

    1.创建智慧社区治理示范区推广一网统管社区平台,整合政务、物业、医疗等数据,试点区块链技术实现公共事务透明化。

    2.实施新市民融入计划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技能培训、租房补贴和子女入学绿色通道,建设多语言服务社区中心。

    3.建立社会风险预警系统运用大数据监测房地产、金融、就业等领域风险,定期发布城市韧性指数

    4.推进法治绵阳品牌建设设立知识产权巡回法庭,打造西南地区商事仲裁中心,推广“AI法律顾问进企业。

    十一、文化与城市品牌

    1.打造中国科技文化之都”IP创办国际科技电影节,推出两弹一星主题沉浸式体验馆,设计科技城吉祥物及文创衍生品。

    2.建设书香绵阳全民阅读网络新增10024小时智能书吧,联动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设立涪江文学奖,设立绵阳李白诗歌节,绵阳欧阳修散文奖,李子柒短视频奖。

    3.复兴老城历史文化街区改造跃进路、马家巷等区域,保留三线建设工业遗产,引入非遗工坊和科技艺术展陈。

    4.申办世界科幻大会借势《三体》等IP影响力,建设科幻主题公园,吸引全球科幻作家驻留创作。

    十二、对外开放与区域协同

    1.设立绵阳国际科技合作特区争取外籍人才签证便利化政策,建设国际学校、医院和人才公寓,试点跨境数据自由流动。

    2.共建成德绵创新走廊联合成都、德阳建立科创基金池,推动三地高校学分互认、仪器设备共享。

    3.打造东盟-绵阳产业合作园重点对接越南、泰国新能源企业,建设跨境电商直播基地和东盟小语种人才培训中心。

    4.开通绵阳号中欧班列专线依托长虹等企业出口需求,常态化开行电子信息产品专列,配套建设保税研发中心。

    十三、应急与公共安全

    1.建设国家级应急产业基地发展防灾无人机、智能救援装备产业,联合川西北地区开展高原应急救援联合演练。

    2.构建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对燃气、供水管网实施AI监测改造,建立地下三维数字孪生系统。

    3.推广平战结合人防设施将部分地下停车场、地铁站点设计为应急避难所,储备智能化生存物资供应链。

    十四、金融与资本创新

    1.试点科技城数字人民币应用在科研补贴发放、技术交易等领域率先使用,探索跨境支付场景。

    2.设立碳中和引导基金支持清洁能源、碳捕捉技术项目,发行西部首单蓝色债券(海洋生态保护)。

    3.创建供应链金融示范区依托京东方、惠科等龙头企业,搭建产业链应收账款融资平台。

    十五、能源与低碳转型

    1.建设氢能产业示范城市利用本地化工副产氢资源,布局加氢站网络,推广氢燃料电池公交车。

    2.实施光电建筑全覆盖计划强制新建公共建筑安装光伏屋顶,对老旧小区改造提供光伏补贴。

    3.开发涪江梯级水风光储一体化项目在现有水电站周边配套建设风电、光伏和储能设施,形成多能互补系统。

    十六、人才与教育创新

    1.推出科技移民特殊政策对顶尖科学家实行一人一策,赋予团队组建、经费使用自主权。

    2.建设工程师之城联合在绵科研院所开设卓越工程师学院,推行双导师制培养模式。

    3.实施青年创客种子计划为高校学生提供零租金创业工位,设立失败项目重启保障基金。

    十七、空间规划与城市更新

    1.构建卫星城反磁力中心在江油、三台建设职住平衡新城,通过快轨连接主城区,分流人口压力。

    2.开展城市第五立面改造对建筑屋顶进行绿化或光伏改造,打造空中花园和无人机物流起降点。

    3.建设垂直智慧农场在高层建筑中试点无土栽培工厂,供应社区生鲜并作为科普教育基地。

    十八、公共服务升级

    1.推行医保按疗效付费改革对慢性病、癌症等病种试点打包支付,引导医疗机构提升服务质量。

    2.实施城市厕所革命2.0”新建智慧公厕集成应急充电、自动售货等功能,接入导航系统实时显示使用状态。

    3.创建全息健康档案平台整合居民医疗、运动、饮食数据,提供个性化健康干预方案。

    十九、前沿领域探索

    1.建设元宇宙政务大厅开发虚拟现实办事场景,实现远程跨国工商注册、政策咨询等功能。

    2.试点无人区城市管理在科技城新区划定自动驾驶、无人机配送、机器人巡逻综合试验区。

    3.开展数字孪生流域建设对涪江全流域进行三维建模,模拟气候变化对城市的影响并制定预案。

    4.探索四日工作制试点在科研机构、创意企业试行弹性工作制,研究生产力与幸福指数关系。

    二十、实施路径建议

    ·建立政策沙盒机制,允许在科技城新区先行先试突破性政策;

    ·每年发布《绵阳未来竞争力蓝皮书》,动态调整战略方向;

    ·设立市民规划师制度,通过众包模式收集民间创新方案。

    (注:部分建议需与国家部委沟通)

    注:以上是基于现有信息对未来绵阳发展的预测性分析,具体“十五五”规划的内容还需要等待官方发布。

    此次规划你怎么看?欢迎评论区讨论留言。

    欢迎点赞转发,欢迎关注绵州观观(绵观),绵阳本地深度原创自媒体。

    (本文信息来源:综合政府官网公开信息,如信息有误请以官方为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