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刷到一条新闻,信阳的"老熟人"郑先明主动投案了。

作为一个爱看新闻的人,我忍不住多留意了几眼,这事儿还真有点意思。



说起郑先明,信阳本地人都不陌生。1960年生的罗山老乡,从1979年开始在信阳摸爬滚打,干了40多年,称他是信阳的"老资历"一点都不为过。

最让我好奇的是这位老兄的工作经历。先是管交通,当了好几年的交通局一把手。

要知道,修路、建桥可都是大项目,经手的都是真金白银。后来又去了发展规划部门当主任,这一升可不得了,城市发展规划都得他拍板。

有意思的是,到了2018年1月,他来了个大转身,去信阳学院当一把手。

这学校可不简单,是豫南地区第一所转设的新型高校,2003年建校,到2016年才转成本科院校。

这么看下来,我就纳了闷了:一个人咋能管这么多不同的事?今天管交通,明天管规划,后天又去管学校。

这转变也太大了吧?就像一个厨师突然去开出租车,然后又去当老师,这靠谱吗?



仔细想想,郑先明的经历给咱们提了个醒:

首先,现在社会讲究专业化,你说一个人啥都会,那可能啥都不精。就像现在看病,谁还找全科医生啊?都找专科大夫去了。

其次,在一个地方待太久了,是不是容易"躺平"?就像天天吃同一家饭店,时间长了连老板都懒得给你炒菜用心了。新人来了,说不定还能带来新想法呢。

最后,一个地方光靠某个人可不行。就像开店,不能老板在就生意好,老板不在就乱套。得有个好规矩,这样换谁来都能干好。

现在郑先明主动投案了,这事给我们上了一课:当官不是当老爷,是来干实事的。在哪个岗位不重要,重要的是干了多少实事。



信阳这地方挺好,山清水秀的,就是需要更多真心干事的人才。希望以后能有更多年轻人回来建设家乡,给信阳带来新活力。

看到这儿,你们觉得呢?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