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年67岁的徐老太太躺在一张躺椅上,头发斑白,神情萎靡不堪,颤抖的双手握着勺子,吃力地伸向饭碗。”“饭碗放她面前的一个脸盆当中,可能是为了避免饭菜漏掉到身上。躺椅一侧,是一把木椅,中间被锯开了一个圆孔……”
新年始,新书《破局》悄然出版。其中第二十三章《沟通之殇:彭宇案的元凶》观点犀利,首度披露的“彭宇案三维诊断”被读者视为佳论,为理解这一社会公共事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作者从媒体失焦、司法失温、公众失语三个维度,深刻剖析了事件背后的系统性问题,揭示了现代社会治理中的认知鸿沟。彭宇案的元凶,就是缺失的沟通。
20年前的彭宇案,从一个简单的民事纠纷,演变为全社会关于道德与法律的激烈争论。公众指责“司法不公”,学者痛心“道德滑坡”,舆论场充斥着情绪化表达。然而,《破局》指出,彭宇案并非简单的善恶之争,而是现代社会治理中深层次认知鸿沟的体现。
首先,是媒体失焦的镜头。在彭宇案中,部分媒体为了吸引眼球,片面渲染“好人蒙冤”的悲情叙事,忽视了案件本身的复杂性和法律程序的严谨性。这种失焦的报道不仅误导了公众的判断,还激化了社会矛盾,压缩了理性对话的空间。彭宇案的教训深刻,被误读和放大的事件贻害匪浅,媒体需要反思。
其次,是司法失温的判决。司法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但彭宇案一审判决因措辞不当引发了公众对司法公正性的质疑。这种“失温”的判决不仅损害了司法公信力,还暴露出司法系统与社会公众之间沟通的断裂。
最后,是公众失语的困境。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公众看似拥有了更多表达意见的渠道,但实际上却往往陷入“信息茧房”的困境,难以接触到多元化的观点和理性的声音。在彭宇案中,公众的情绪被媒体和舆论裹挟,失去了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的能力,最终导致了“群体极化”现象的出现。
彭宇案之后,出现了“两个恶果”和“三个受伤面”——
两个恶果:一是老人倒地无人敢扶,二是部分老人似乎找到了一条“生财之道”;三个受伤面:一是中国社会的道德受损,二是司法的公信力下降,三是案件当事人的生活被彻底颠覆。
当年26岁的彭宇,在成为“名人”后,他的生活和工作被彻底颠覆。案发后,他一直没上班,虽然单位工资照发,但因为案件,他最终不得不远离南京,从此销声匿迹。
而真正的受害者徐寿兰老太太,当年64岁,案发后被全国各地记者围追堵截,她和家人不断遭受网络暴力,最终无奈搬家。2010年,徐寿兰老人去世,当年南京人的预期寿命为79.31岁,而徐老太太只活到68岁。
办案法官王某,作为当时法院里屈指可数的法学研究生,因此案受到了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身败名裂,前程尽毁。
《破局》立足危机沟通对彭宇案的剖析,不仅在于揭示事件本身,更在于提供一种跳出二元对立的系统性思维方式。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理解社会治理的复杂性,找到破解困境的路径,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理性、包容的社会。(订书微信:zylzsdb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