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后半生,什么是最好的活法?

作家马特·海格说:“冰镇啤酒,新鲜空气,狗、马,发黄的平装书。绵长、深情、意味深长的吻;短促、浅淡、礼貌的吻。电影院灯光暗下来时,腿上放着一桶温热的爆米花。”

还真是如此,经历了人生的沉沉浮浮,熬过了穷苦的日子,再往后就得享福了。

学会去繁存简,管好一日三餐,每一个日子就热气腾腾的。



01

烟火之地,宜居。

是在城里养老,还是在乡下养老呢?没有具体的论断,只是凭借个人的喜好而已。

但是你会发现,适合养老的地方,一定是有烟火气的,不一定有很多人,但有属于自己的滋味。

有一个叫陈晓卿的摄影人,到处去拍片。

但是他印象最深的,最成功的片子,是拍摄“小馆子”。

他说:“美食的终极意义,在于获得幸福感......满是烟火气的小馆,让我感觉特别踏实。”

小馆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往来无白丁,谈笑有鸿儒”,和大酒店比较起来,显得格外精致。

大酒店里,闹哄哄的,饭菜都是流水线作业带来的;甚至是预制场。

小馆子里,来的客人不多,但是每一个客人都被老板厚爱。放下锅铲,老板还和顾客聊一天,问一问味道如何。

老板还会讲一讲,这些菜,是怎么来的。多半和他的老家有关系,是一种地地道道的味道。

有一些老人,不喜欢高楼大厦,而是喜欢小巷子。因为巷子里,有小馆子,他们和老板混得很熟,甚至都是可以赊账的。

有人把孩子寄存在小馆子里,也是可以的。

至于那些回乡养老的人,让他们念念不舍的,一定是乡愁的味道。

最好是有一个小院子,耗费一些时间,清理干净,再摆上一个八仙桌。借着晚风,几位老人一起喝茶,聊起过去的事情。

茶是地地道道的,来源于很老的茶树;水是山泉,或者井水。

人老了,不是怕孤独,而是怕冷清。

找一个有烟火气的地方,住下来,孤独感就会离开,到处都格外亲切。



02

烟火之食,养生。

古人讲究的是“药食同源”。

吃什么,就能养什么。

在我的老家,很多人都养蜜蜂。

取下的蜂蜜,是不会卖的,而是送给需要的亲戚。留下一些,就自家用。

夏日炎炎,人很容易有暑气,来一碗蜂蜜水,暑气就消退了不少。

过节的时候,家里做糍粑,粘上蜂蜜,那滋味,让人满口生香。吃饱了,再开口说话,都是甜的。

更养生的是,能让每一个日子,都有强烈的仪式感。

就像作家王安忆说的:“他们老老实实,一餐一饭地烧着,烧得那股浓油赤酱的味,使人感到,是出力气干活的人的胃口和口味。全是实打实的,没有半点子虚头。烟火气特别足。”

看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

2017年,《米其林指南》里介绍了一位七旬老太“痣姐”。

痣姐在一个偏僻的地方,经营一家小餐厅,只有七张桌子。餐厅最有特色的,就是用传统的炭炉,把美食慢慢煮熟,让热气慢慢蔓延开来。

她每天下午两点开始工作,到夜里一点。三十年不变。

当餐厅被介绍之后,顿时就吸引了大量的食客,导致痣姐不得不加班加点,很是烦恼。

她跑到杂志社,要求取消宣传,不要什么五星好评。

是的,她不图什么大富大贵,而是和一群老熟人,分享美好的时光。来的都是老熟人,这就够了。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已经忙够了,已经厌烦了,为什么余生还要忙呢?太多的利益,反而撑不起幸福的晚年。

抱着知足常乐的心态,人间烟火,才更有味道。太快了,欲望太多了,味道就如同嚼蜡。



03

烟火之情,暖心。

在“金羊网”平台上,有一件暖心的事情。

山东青岛的的一位大爷,去小区门口卖桃子。

忽然天空下了大雨,大爷无处躲藏,只能淋雨。

小区里的一位爸爸,不忍心大爷的状况,买走两箱;一位儿子买了一些;一位妈妈,口气豪横,把桃子都买了。

大爷迅速收摊回家了。

几位好心人,也陆续回到家。这时候,他们才发现,原来是一家人,大家不约而同,做了同样的一件好事。

网友说:“善良的人,一家子都善良。”

是的,我们在自己吃饱喝足的时候,看周围的人,是否能吃饱。

都是六七十岁的人,有的靠种地养老,有人有退休金,有人存款很多,有人房子几套......你是最好的那一种人,那么你更应该有最好的心。

家里的几口人,互相帮助,那就温暖了每一个日子;你帮助了社会上的人,那就温暖了一片天。

你买菜的时候,多关顾老弱病残的摊位;多看看农村的人。

你去走亲戚,多给穷亲戚一些礼物,一个红包,去帮他干点农活。

勿以善小而不为,也是一种别样的烟火,在心头,在手上。



04

做人,一碗烟火气,足以慰平生。

最好的感怀,就是“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最好的家庭,就是“一屋,两人,三餐,四季”。
最好的缘分,就是“有人与你立黄昏,有人问你粥可温”。

别以为幸福离我们很远,其实就在生活的点滴之中。

好日子,一碗一勺,一桌一椅,一笑一颦,一心一意。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