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超越地域,连接思想并推动变革。
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以“社会雕塑”理念,将艺术从个体创作拓展为全民参与,探讨其与人类命运的共生关系。
2024年末,坐落于廊坊的新绎美术馆联合天津美术学院与凤凰艺术,成立“博伊斯研究中心(中国)”,并推出开幕展《约瑟夫·博伊斯:7000个梦想》,以影像、文献与跨学科叙事探索“人人都是艺术家”的理念。
作为国内首个博伊斯研究平台,该中心回应国际学术脉络,拓展艺术社会实践。
值此展览举办,凤凰艺术专访新绎美术馆馆长张子康,共探博伊斯精神的本土实践与国际对话,以下是专访报道。
▲ 张子康馆长现场致辞 ©新绎美术馆
张子康的职业生涯,始终与中国当代艺术的变革交织在一起。从今日美术馆、中国美术馆到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再到如今的新绎美术馆,他见证了中国的美术馆如何从单纯的展览空间,逐渐成为学术研究、公共教育、跨文化交流的平台。
这一次,张子康的目光落在了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这位“社会雕塑”理念的提出者,其艺术不仅仅是作品,更是一种社会介入的方式。
▲德国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
作为新绎美术馆馆长,张子康推动成立博伊斯研究中心(中国),与天津美术学院、凤凰艺术联手,试图搭建一个关于当代艺术、社会实践、学术研究交汇的平台。
在此次访谈中,张子康将聊一聊,为何在今天,约瑟夫·博伊斯依然重要?“人人都是艺术家”这句话,在中国当代艺术语境下意味着什么?以及,新绎美术馆如何通过展览、学术、教育的多重视角,让艺术真正融入社会,而不是停留在美术馆的白盒子里。
凤凰艺术对话张子康
关于博伊斯研究中心(中国)成立的初衷与目标
凤凰艺术:博伊斯研究中心(中国)成立的契机是什么?它在中国艺术语境下的意义是什么?
张子康:全球化的今日,各国艺术间的交流与展示愈发频繁,中国艺术界也在积极通过深入了解和研究国内外艺术家的思想与作品的方式丰富着自身的艺术创作语境与传播机会。作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大师和当代艺术的先行者,博伊斯的作品与创作理念至今仍是全球艺术家及学者的灵感源泉,保持源源不竭的活力。
因此,在全球化趋势下,新绎美术馆与天津美术学院、凤凰艺术携手,共同成立博伊斯研究中心(中国),既代表着我们向国际艺术界与学术界的迈进,也希望为中国及亚洲地区打造探讨当代艺术与社会议题的重要学术平台。
▲博伊斯研究中心(中国)成立首展——《约瑟夫·博伊斯:7000个梦想》展览开幕仪式 ©新绎美术馆
▲博伊斯研究中心(中国)成立首展——《约瑟夫·博伊斯:7000个梦想》展览开幕仪式合影©新绎美术馆
具体来说,博伊斯研究中心(中国)通过系统地收藏、研究和展示博伊斯相关资料,包括文献、艺术作品、照片、视频等,为其学术研究提供基础,不仅有助于深化国内对当代艺术的理解,也通过与天津美术学院、凤凰艺术的合作,推动了艺术创作、教学与学术思考的融合。
而从博伊斯的相关艺术理念来说,其“社会雕塑”理念也加强了艺术创作及美术馆机构与社会的链接,在这一理念的启发与指导下,新绎美术馆将更积极地参与到社会文化建设中,通过艺术展览和公共教育活动,增强公众对艺术的认知和参与度,推动艺术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博伊斯研究中心(中国)主任、《约瑟夫·博伊斯:7000个梦想》策展人乔纳斯·斯坦普(Jonas Stamped),博伊斯研究中心(中国)主席、天津美术学院院长邱志杰,博伊斯研究中心(中国)名誉主席、新绎美术馆馆长张子康©新绎美术馆
▲学术研讨会现场 ©新绎美术馆,从左至右:肖戈、乔纳斯·斯坦普(Jonas Stampe)、陆蓉之、高名潞、张子康、缪晓春、宋冬
同时,基于研究中心的平台性质,国内外学者可以在此获取学术资源与支持,也促进了中国艺术界与国际艺术界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了博伊斯艺术理念在全球范围的传播,也加强了中国艺术的国际影响力。
我们希望通过此次探索,为中国乃至亚洲艺术界的当代艺术学术研究进程出一份力,促进艺术与社会的深度融合,为中国当代艺术界注入多元的灵感与活力。
凤凰艺术:您认为博伊斯的艺术思想为何在今天依然具有如此深远的影响?对于中国的艺术家与观众来说,他的作品和理念有哪些特别的启示?
张子康:对于艺术学者来说,博伊斯在艺术史中的突破性意义是十分深刻的。相较于现代主义所强调的艺术自律,后现代主义艺术是对艺术自律的颠覆。在弗莱——格林伯格一脉所倡导的形式主义之外,博伊斯选择了赋予生活材料以物质性,并致力于介入社会,使艺术成为社会发展的工具,将扩展的艺术定义作为方法参与其所处时代的社会改良与发展,正是其独特的艺术理念与创作方式使其艺术思想在当今仍具深远影响。
▲约瑟夫·博伊斯肖像,摄影:劳伦斯·苏德尔(Laurence Sudre),1985年,©劳伦斯·苏德尔/布里奇曼图像(Laurence Sudre/Bridgeman Images)
对于中国的艺术家与艺术学者来说,博伊斯作品及理念的启发性是多方面的,比如他的跨学科实践项目《7000棵橡树》,不仅涉及艺术领域,并且具有环境保护的社会意义,同时激发了大众的参与热情。在当时社会大众的坚持与努力下,这一乌托邦式的作品最终成为现实,足以证明大众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力量,启发着中国的艺术家与艺术学者在钻研艺术领域的同时也应走出学术的“神坛”,进入社会,挖掘社会的创造潜能。
▲约瑟夫·博伊斯,《7000颗橡树》,第七届卡塞尔文献展,1982
▲约瑟夫·博伊斯,《7000颗橡树》,第七届卡塞尔文献展,1982
同时博伊斯的“社会雕塑”概念也强调了艺术与社会、教育、政治等多领域的融合,他本人也是艺术家、教师和社会思想者。作为艺术家与艺术学者的我们也可以借鉴这种理念,多关注社会议题,结合教育实践,在艺术作品中融入与大众生活关联性更大的因素,由此创作出更具社会影响力的作品。
▲《约瑟夫·博伊斯:7000个梦想》展览现场 ©新绎美术馆
而我们将大量博伊斯的作品及影像集中在展厅中,对观众也产生了视觉冲击力,对于他们而言,博伊斯所强调的“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影响是首当其冲的,在这一理念的鼓励下,观众们会开始思考创造力的作用,并调动自身的创造力,发现艺术、创造艺术。并且,当观众看到艺术家选用毛毡、油脂等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创作的作品,也会思考自己能否像艺术家一样利用常见材料与物品创作作品,激发他们的艺术热情,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创造美,通过自己的想法和行为改变世界。我们也希望通过本次展览和研究中心的后续研究工作,扩大艺术的辐射范围,带动大家参与到艺术世界中。
凤凰艺术:此次研究中心的成立对新绎美术馆的学术定位有怎样的提升和影响?未来研究中心在亚洲区域的学术平台构建上会有哪些具体规划?
张子康:博伊斯研究中心(中国)的愿景是以博伊斯的实验性和创新方法为灵感,推动新兴艺术领域的研究,搭建起学术界、艺术界与公众之间的跨学科对话平台。我们希望通过该研究中心为艺术家、学者和学生提供丰富的研究资料,在全球范围宣传博伊斯跨学科的艺术理念,并挖掘与之相关的艺术理念,开展艺术交流。
▲学术研讨会现场,德国策展人、作家、记者海因茨·诺伯特·约克斯(Heinz-NorbertJocks)现场发言
因此,成立博伊斯研究中心(中国),代表着新绎美术馆的学术愿景与使命,我们也会因研究中心而强化自身作为国际文化艺术交流平台的学术定位,并通过研究成果与相关实践提高美术馆的学术地位与影响力。
▲ 博伊斯研究中心(中国)首展《约瑟夫·博伊斯:7000个梦想》在新绎美术馆开幕仪式合影©新绎美术馆
在未来,新绎美术馆将继续深化与国内外艺术机构的合作,携手举办学术研讨会和展览,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将博伊斯的艺术思想和实践介绍给更广泛的亚洲观众,同时也为亚洲艺术家提供一个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同时,新绎美术馆也会利用自身资源与影响力,与天津美术学院、凤凰艺术一起,将研究中心打造为亚洲地区探讨当代艺术与社会议题的重要平台。为此,我们计划定期发布学术报告和研究成果,为艺术界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启示。
此外,新绎美术馆还将致力于培养新一代的艺术家和学者,通过提供研究资助、实习机会、艺术创作与展示场地等方式,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博伊斯艺术思想的研究和实践中来,传承和发展博伊斯的艺术理念,为亚洲艺术的未来注入新的活力。并且我们还将定期举办面向大众的公共教育活动,调动观众的艺术热情,为艺术界储备能量。我们相信,通过这些努力,研究中心将成为推动亚洲艺术发展的重要力量。
关于展览《约瑟夫·博伊斯:7000个梦想》
凤凰艺术:展览以“7000个梦想”为主题,是否可以分享一下这个主题背后的策展逻辑和创意来源?
张子康:本次展览以“7000个梦想”为主题,其灵感首先来源于博伊斯著名的生态艺术项目《7000棵橡树》,博伊斯用玄武岩与橡树相结合,鼓励大众的艺术参与,并最终在全社会的努力下使这一庞大的项目成为现实。
▲约瑟夫·博伊斯,《7000颗橡树》,第七届卡塞尔文献展,1982
▲约瑟夫·博伊斯,《7000颗橡树》,第七届卡塞尔文献展,1982
▲约瑟夫·博伊斯,《7000颗橡树》,第七届卡塞尔文献展,1982
我们选择《7000棵橡树》的“变式”——“7000个梦想”,是希望以该主题延续和拓展博伊斯的艺术理念,将其从具体的植树行动扩展到更广泛的社会和文化层面。而“梦想”一词的选取也与博伊斯广为流传的口号“人人都是艺术家”有关,每个人都有梦想,我们点明“梦想”一词,一方面是响应与传播“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口号,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这一主题激发大众的生活热情,并将他们带入艺术世界,鼓励大众进行艺术创作并参与社会建设。
▲《约瑟夫·博伊斯:7000个梦想》展览现场 ©新绎美术馆
此外,展览的策展理念还涉及法国哲学家、诗人保罗·瓦莱里提出的“创制(诗学)(poiesis)”和“审美(aesthesis)”概念。博伊斯所创作的偶发艺术与行为艺术深刻体现了瓦莱里的主张。
本次展览通过7个不同部分对此进行探讨,展示博伊斯丰富的艺术形式与广阔的视野,我们希望通过展示博伊斯的行为艺术影像、照片、版画、书籍与出版物等,为观众提供更为全面深入的视角,帮助观众理解博伊斯的艺术创作方式与理念。
我们也希望“7000个梦想”能够成为行动的号召,真正激发观众的创造力,让他们主动参与到社会和文化建设中去。
▲《约瑟夫·博伊斯:7000个梦想》展览现场 ©新绎美术馆
凤凰艺术:展览通过七个部分展示博伊斯的多样化艺术形式,这种分章节的展览方式是如何体现博伊斯思想核心的?
张子康:此次《约瑟夫·博伊斯:7000个梦想》展览通过七个部分回顾了博伊斯的艺术成果,包括:行为艺术、版画、多版作品、“7000棵橡树”、课堂、“博伊斯研究中心(中国)”和保护自然,全面展示了博伊斯艺术创作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凸显博伊斯艺术的跨界多元性质。
我们希望通过这种分章节全面展示的方式帮助观众更系统地了解博伊斯的艺术生涯与观念生成,也希望在观众心中种下艺术的种子。
▲ 此次展览策展人乔纳斯·斯坦普(Jonas Stampe)与肖戈现场导览 ©新绎美术馆
▲ 此次展览策展人乔纳斯·斯坦普(Jonas Stampe)与肖戈现场导览 ©新绎美术馆
正如大家所知,行为艺术是博伊斯最为人熟知的艺术门类之一,但行为艺术又因缺失媒介而不易保存。本次展览以“行为艺术”部分为起点展示了11件博伊斯的行为艺术影像,是在中国的首展,通过回顾这些影像作品,为观众展示博伊斯对材料、物品的应用与符号语言的建构,也为观众揭示了博伊斯的宇宙循环观念。
▲约瑟夫·博伊斯,《在我们之中……在我们之下……被淹没》,1965
“版画”和“多版作品”部分是博伊斯创作真实性的例证。而“7000棵橡树”部分对应着本次展览的主题,用110余张照片记录了当时人们在五年时间里于德国卡塞尔种植7000棵橡树的过程,这种庞大的体量会为观众带来心灵的震撼,激发他们的艺术热情与环保意识。
▲《约瑟夫·博伊斯:7000个梦想》展览现场 ©新绎美术馆
同时,博伊斯十分重视教育,在他眼中艺术教育不仅是传授技能,更是激发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的过程,“博伊斯与教育”部分聚焦于博伊斯的艺术教育、公共美育与社会动员的思想主张,梳理了其教学活动和教育观念的思想脉络,这种教育理念不仅影响了博伊斯的学生,也对全球艺术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博伊斯研究中心(中国)也会通过与天津美术学院这样的高等艺术院校合作,一同促进艺术教育的发展。最后的“保护自然”部分又与“7000棵橡树”形成相互映射,传播博伊斯的生态观。
▲ 此次策展人乔纳斯·斯坦普(Jonas Stampe)与肖戈在开幕现场致辞 ©新绎美术馆
凤凰艺术:展览中特别展出的行为艺术影像及《7000棵橡树》的相关记录,在您看来,它们如何通过艺术实践阐释博伊斯的社会责任感与生态理念?
张子康:本次《约瑟夫·博伊斯:7000个梦想》展览中特别展出的行为艺术影像及《7000棵橡树》的相关记录不仅展示了博伊斯的艺术实践,也体现了他通过艺术介入社会和生态的方式。
▲ 约瑟夫·博伊斯,《如何向一只死兔子解释绘画》,1965
比如在《如何向一只死兔子解释绘画》中,博伊斯用蜂蜜和金箔涂抹一只死兔子的尸体,通过身体和行为传达艺术理念,引发了人们对艺术本质和人与动物关系的思考。这种行为艺术既挑战了传统的艺术形式,也强调了艺术与社会、自然的紧密联系。
▲约瑟夫·博伊斯,《7000颗橡树》,第七届卡塞尔文献展,1982
▲约瑟夫·博伊斯,《7000颗橡树》,1982
再比如《7000棵橡树》,博伊斯与大众一起通过该项目在卡塞尔市种植了7000棵橡树,每棵橡树都配有一块玄武岩,通过实践唤起人们对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的认识,同时通过橡树的生长与玄武岩的固定形态形成对比,传达时间观与宇宙观,体现出博伊斯对自然的尊重和对人与环境依存关系的理解。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与庞大的体量,更在概念和思想层面上激发了深刻的反思,他提醒我们,每个人都有潜力通过自己的想法和行动改变世界,这也是他“人人都是艺术家”理念的核心。
我们在本次展览中展示这些作品,也是希望观众全面地了解博伊斯的艺术理念、社会观、生态观与宇宙观,从而更好地认识到他的社会责任感和生态理念。我们认为,这些作品和项目不单单是艺术创作的成果,更是促进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有力工具。
▲约瑟夫·博伊斯,《7000颗橡树》,第七届卡塞尔文献展,1982
新绎美术馆的角色与定位
凤凰艺术:新绎美术馆在过去几年中策划了多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展览。作为馆长,您如何平衡学术研究与公众普及的关系?
张子康:对于美术馆特别是民营美术馆来说,学术定位和社会功能至关重要。美术馆通常会根据学术定位选择艺术家和作品,举办展览及相关的公共教育活动,精准的学术定位是美术馆长期效应的保障。而美术馆的发展也离不开社会资源,离不开大众的支持,因此社会也是美术馆工作的最终归口,而不仅仅是专注于学术,这要求我们在展览策划、公共教育、资源整合与学术独立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与努力。
▲ 新绎美术馆群
新绎美术馆的学术定位在当代艺术与研究性展览,旨在通过引入国际艺术资源打造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的文化艺术交流平台,并为公众搭建起提高艺术认知和审美能力的学习空间,我们希望通过学术推动艺术的创新性发展。
▲新绎双年展总策展人南条史生 导览现场
▲新绎双年展开幕式现场
▲新绎双年展学术论坛1现场
以最近的展览为例,我们举办了首届新绎国际艺术双年展“多元未来——人类新愿景”,特邀国际知名策展人南条史生担任总策展人,邀请了91位来自24个国家的知名艺术家参展,展出近百件作品,共同探讨如生态意识、跨界、科技发展、创造力的生成等当代社会的关键性议题。这样大规模的展览为当地带来了大量艺术资源,也满足了观众的审美需求,而伴随着展览,我们举办了论坛、讲座、工作坊等系列活动,鼓励、吸引观众参与,普及当代艺术知识,激发观众的创造力与批判思维。
▲《约瑟夫·博伊斯:7000个梦想》展览现场©新绎美术馆,2024
再比如“约瑟夫·博伊斯:7000个梦想”,特邀策展人乔纳斯·斯坦普和肖戈担任策展人,通过展示当代艺术史上的关键人物博伊斯的艺术成果,传播“人人都是艺术家”“社会雕塑”等艺术理念,激发了观众学习了解当代艺术的热情。博伊斯研究中心(中国)在未来也会持续产出新的学术成果,举办系列讲座,为观众提供学习资源与交流平台,增强了公众的艺术体验和社会参与感。
凤凰艺术:此次博伊斯研究中心的成立是否代表着新绎美术馆未来将更注重学术平台的打造?在国际艺术交流和本土艺术发展的结合点上,您有何长期规划?
张子康:新绎美术馆始终将“学术性”置于工作的关键地位,此次成立博伊斯研究中心(中国)也标志着新绎美术馆学术平台建设的重要进展,是对美术馆学术定位的进一步强化。我们希望通过研究中心为中国、亚洲及世界的当代艺术研究提供支持,传播博伊斯艺术理念,推动当代艺术发展,也希望通过美术馆平台,对博伊斯的资料进行系统收藏、研究与展示,为学术界提供平台,也带动观众对当代艺术的参与热情。
▲ 新绎美术馆所在的母体建统“丝網之路国际艺术交流中心”
国际艺术资源的引进、交流与本土艺术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会形成良性互动。比如目前正在建设中的研究中心与天津美术学院和凤凰艺术联手,引进博伊斯这样的当代艺术大师的成果,并收藏了宋冬、尹秀珍的作品。我们也是希望通过这样的合作展示国际艺术的最新成果的同时为本土艺术家提供更广阔的展示平台。
而在未来,新绎美术馆会继续扶持本土艺术发展,通过展览和教育活动激发本土艺术家的创造力,举行诸如“新绎·青年艺术年度国际项目:青年艺术家提名展”等展览项目,邀请国内外专家评审,为青年艺术家提供展示和交流的机会。我们相信,通过这样的项目,能够培养出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本土特色的艺术家。
▲ 新绎美术馆
此外,新绎美术馆已制定了三年的计划部署,每年都会有针对年轻艺术家的项目,以及大师级艺术家的展览,希望由此保证美术馆的展览质量和学术深度,吸引更多的观众与艺术家。
最后,我们也希望通过美术馆的运营,带动当地的文化艺术发展,发挥美术馆的文化传承与创新作用。
凤凰艺术:新绎美术馆一直以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为目标。在您看来,中国的艺术机构如何更好地参与到国际艺术语境中,体现自身的独特性?
▲ 新绎美术馆群
张子康:对于美术馆与艺术机构来说,在全球化的当下,与国际艺术界形成连接是很重要的。这需要我们找到本土文化根茎与国际艺术语境之间的平衡点,在保持中国艺术的独特性与独立性的同时用开放积极的态度开展国际艺术交流。从艺术史的发展来看,在中国独特的语境下发展起来的艺术有其独特的脉络体系,我们在美术馆的各项工作中也应从中国的历史背景出发,并结合国际视野,从本土化与国际化等多方面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
比如引进国际艺术资源,举办国际艺术展览的时候,我们美术馆需要坚持自身的学术定位,不能为了追求流量效益就把展览做成“网红展”,同时也需要策划相应的公共教育活动调动观众的参与热情,扩展观众的国际艺术视野。
▲“新绎·青年艺术年度国际项目:青年艺术家提名展”现场
▲新绎美术馆“时间的铭刻: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的经验和转变”展览策展人郭小晖在现场导览,2024
而本土的艺术机构也应担任起扶持本土艺术家特别是年轻一代艺术家的责任,为年轻艺术家提供展示与学习的平台,鼓励其探索与创新,我们目前有很多青年艺术家在国际上受到关注,这证明着我们艺术的发展,因此我们更应为其提供资源,培养人才。
▲ 新绎美术馆“一刻·出入——宋冬、尹秀珍双个展”开幕现场,艺术家宋冬致辞并导览
▲ 新绎美术馆“一刻·出入——宋冬、尹秀珍双个展”展览现场,2024
总之,我们经常说,艺术是无国界的,特别是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在挖掘本土艺术资源的同时具有国际视野,为中国艺术在国际舞台上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博伊斯精神在中国的实践与可能性
凤凰艺术:您在开幕致辞中提到“创造力属于每一个人”。基于博伊斯的“人人都是艺术家”理念,如何将这种精神更广泛地融入中国艺术教育体系?
张子康:实际上“创造力属于每一个人”,这句话是“人人都是艺术家”理念的引申。在博伊斯的艺术理念中,艺术应该介入社会,每个人都具有无限潜能,每个梦想都是平等的。而从现实来看,人生来具有创造力,每个人都在不同领域不知不觉地发挥着创造力,共同推动社会建设。
▲张子康馆长发言©新绎美术馆
艺术领域尤其重视创造力的重要作用,这对艺术教育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不应仅局限于培养专业的艺术家,也要注重激发每个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比如可以通过在课程设置中增加更多的实践和探索环节,鼓励学生从自己的想法和行动出发,进行艺术创作,避免艺术教育的程式化。
此外,博伊斯的艺术涉及多个领域,如社会学、哲学、教育学等,而今天的艺术也强调学科的融合,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也应注重跨学科的融合,用跨学科的方法,鼓励学生在艺术创作中融入其他学科知识,培养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
▲ 研讨会现场,宋冬在现场“扫地” ©新绎美术馆
同时,当代艺术也强调对社会的介入和社会参与,我们现在很多艺术院校在教学中都设置了社区公共艺术项目,学生可以通过参与这些项目,将艺术创作与公众生活相结合,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个人的成长,也能为社会带来更多的艺术活力和创新思维,培育综合型人才,为中国艺术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Joseph Beuys, © bpk, Ernst von Siemens Kunststiftung, Stiftung Museum Schloss Moyland and Ute Klophaus, courtesy of Zero One Film and Kino Lorber
凤凰艺术:您曾提到“今天的展览是一个起点”。基于这一观点,您如何看待艺术在塑造未来社会中的角色?
张子康:我们将“约瑟夫·博伊斯:7000个梦想”视为对博伊斯艺术精神的探索与传承的开始,也象征着用艺术塑造社会的深化。
艺术在塑造未来社会中具有多维度的角色,艺术史发展至今,艺术已不再仅是装饰或观赏对象,更是一种激发个体创造力的力量,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
▲约瑟夫·博伊斯与安迪·沃霍尔
博伊斯的作品使观众们意识到个人与生俱来的创造力潜能和艺术的媒介作用,他的艺术实践启发我们从想法与行动开始改变世界,这一观念与如今社会的价值观相契合,特别是当我们面对诸多全球性挑战,如环境问题、社会不平等、文化冲突等时,艺术能够提供独特的视角和解决方案。而在创意经济时代,艺术还常常与科技、设计、商业等领域融合,艺术家和设计师的创新思维能为产品和服务带来独特的价值,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
▲Joseph Beuys,Sun not Reagan
作为一家艺术机构,新绎美术馆也希望发挥社会职能,通过艺术教育的方式培育公众的创造力,扩大展览的影响范围。
博伊斯研究中心(中国)的成立也是一个开始,意味着我们将与天津美术学院、凤凰艺术一同构建多元的当代艺术交流平台,为艺术学者们提供研究资源与教育资源,也为社会大众提供学习平台。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一方面继续传播博伊斯的教育理念,一方面促进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通过展览、教育和公共项目,将艺术的力量传递给更多的人,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 约瑟夫·博伊斯和学生们
凤凰艺术:博伊斯的作品注重过程而非结果,您是否认为这种艺术观念可以激励当代艺术机构在策展和运营模式上的创新?
张子康:博伊斯的艺术实践强调艺术的参与性和社会性,他通过作品和行为将艺术与社会问题紧密相连,使艺术成为一种社会行动的工具。他所强调的过程性是让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到艺术创作的过程中,通过这样的方式打破传统艺术的界限,使艺术不再只是观赏对象。这种强调观众参与、社会参与的艺术理念与艺术机构的运营理念相契合,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在举办本次展览“7000个梦想”的过程中,我们已在策展和运营中融入了博伊斯的艺术观念,比如开幕式中我们邀请 FLOSO 带来黑胶SET音乐演出,用音乐这一具有时间性的艺术形式对博伊斯的艺术理念进行再阐释,也是致敬了博伊斯的音乐创作。
▲《约瑟夫·博伊斯:7000个梦想》展览开幕现场,FLOSO音乐演出©新绎美术馆
▲《约瑟夫·博伊斯:7000个梦想》展览开幕现场,FLOSO音乐演出©新绎美术馆
而开幕式后的研讨会鼓励大众参与,在研讨会现场,座无虚席,不同年龄段的参与者都有,他们在艺术家、批评家和艺术学者的讨论中逐渐了解当代艺术的发展与现状,产生了对当代艺术创作的好奇。由此,展览在诸位观众与艺术家的探讨中成为开放的交流平台。
▲学术研讨会现场合影
此外,新绎美术馆也在日常运营中关注过程性,我们希望通过工作过程构建一个集创新、开放、多元、跨界于一体的国际化艺术交流平台,通过展览、学术研究、收藏和公共教育等相关工作,为美术馆空间赋能,使其成为激发创造力、促进社会发展的场域。同时,新绎美术馆在策展中始终强调学术性与大众的平衡,通过丰富的展览,我们相信能够引发观众的思考和讨论热情,使艺术机构成为更加开放、包容、互动的文化空间。
凤凰艺术:在多年的美术馆馆长经历中,您如何通过艺术展览或项目鼓励公众参与社会议题,激发观众对当下与未来的反思?
张子康:美术馆在建设与运营过程中需要社会资源的投入,意味着美术馆需要承担起社会责任,最终通过各项工作回馈社会,而观众的反馈是评判美术馆社会职能发挥的重要因素。
▲ 张子康馆长演讲 ©艺术中国
不同类型的美术馆在通过艺术展览与项目鼓励公众参与的过程中可能会有所差异,比如地方美术馆常常将展览及公共教育活动与城市性结合起来,其目的是通过活动与项目为观众带来审美体验的同时加深公众对城市文化的了解。
比如2024年武汉双年展“城市流体”中,我们将长江文明与世界大河文明联系起来,结合武汉的历史文化、工业遗产和科技创新发展成果显示其地方性,我们也邀请了很多本地艺术家参展,与其他国内外艺术家在同一场域中形成对话,进一步展示武汉地区的独特的地域性,并通过论坛、讲座、工作坊、互动体验项目等形式促进了观众的参与与思考。
再比如新疆双年展,也是基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历史与自然资源策划的,旨在探讨这些因素在当代艺术语境中的活力,也邀请邻国艺术家参与,并通过展陈位置与形式形成了国内外艺术家的交流互动。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民营美术馆也有其特点,它的自由度更高一些,可能会涉及更多的社会领域。无论是今日美术馆还是新绎美术馆,我们都引入了许多国际艺术展览,策划了一系列当代艺术项目。
我们希望通过严谨的学术研究和策展,确保展览的学术价值和专业性,并通过多样化的展示方式和互动活动,降低观众的参与门槛,增强观展体验,引起讨论和思考。而通过讲座、论坛等形式,也搭建起了艺术家与观众交流的平台,由此让观众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艺术家的创作理念和社会责任,而针对儿童艺术工作坊、青少年艺术教育项目等则培养了青少年的审美意识与艺术热情,青少年是艺术的未来,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进一步促进社会共识的形成。
而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更是以学院美术馆的性质直接介入了教学中,为艺术类学术提供了学习资源。但无论何种类型的美术馆,其平台功能的实现都有赖于长效思维、长远的价值观和学术独立性,通过构建多元的展览体系,我们才能鼓励公众参与社会议题,进行对当下与未来的思考,这也是我们运营美术馆的未来努力方向。
展览信息
博伊斯研究中心(中国)首展
《约瑟夫·博伊斯:7000个梦想》
展览地点:新绎美术馆
展览时间:2024年12月15日至2025年6月15日
策展人:乔纳斯·斯坦普(Jonas Stampe)、肖戈
展览总监:韩海艳
展览统筹:李宝泰
执行策展人:蒿亚楠、龚雪
展览执行:周屹、谭鹏、李世翠、张中术、张艺赢、
郭琳、张玥盈、谭子鸣、顾雪薇、马方可、李司晨、李昕悦、孙明健、姜宛妤
宣教统筹:陈艳芳
宣教团队:白雅辉、刘微、蔡沛尧、王梦晨
视觉设计:罗曦(sixam studio)、常家乐、修紫靖
展陈设计:乔纳斯·斯坦普(Jonas Stampe)
展览摄影:刘亚光
工作团队:潘铮铮、贾慧、苏晓刚、马忠、刘佳、张舒、刘柏、陈雷、王梦婷、
任思宇、肖岚芯、李彤、李佳颖、米健霖、李冬宁、徐懿贞、马子杰、王小琴、
樊颖、杨树莉、田志刚、赵少龙、李壮、祁德军、孙凯、汪洋、王琳宇、
赵金泽、白家玮、王博玄、秦茂顺、康志刚、张磊、周百慧、常洪涛、靳愫梅、
张溪、付长策、马梓涵、陈雪艳、梁宇、李志鹏、李铎、程静懿、周子嫄、
孙翌泷、付蕊、王玉涛、樊拯、冯欢
:新绎美术馆、天津美术学院、凤凰艺术
展览致谢:台玻青岛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关于博伊斯研究中心(中国)
博伊斯研究中心(中国)致力于在亚洲和中国探索并推广具有影响力的当代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的遗产。研究中心由位于廊坊的新绎美术馆发起,并与天津美术学院和凤凰艺术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围绕博伊斯的创新和多学科艺术方法开展学术研究、展览和教育项目,成为该领域富有活力的中心。中心强调美学、哲学和环境等主题,运用博伊斯的“欧亚大陆”概念促进跨文化对话,为中国和西方世界之间的合作架起桥梁。
(来源:凤凰艺术)
艺术家简介
张子康,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原馆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美术馆》杂志主编。中央美术学院艺术与科技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原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实验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博物馆协会美术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新绎美术馆馆长。主持策划、编辑出版各类文学、艺术图书千余册,多次荣获国家级图书奖项;策划众多在国内外颇具影响力的大型艺术展览,如“马克·夏加尔”中国首展、“雷安德罗·埃利希——太虚之境”、“安尼施·卡普尔”、“悲鸿生命——徐悲鸿艺术大展”、“超越”西海美术馆开馆大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