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交错,借光成影,皮影、剪纸、当代艺术、假山园林、四合院建筑、水波、阳光等相映生辉。近期,毗邻故宫、由老北京四合院改建而来的一座园林式美术馆——南池子美术馆,以年味浓郁的“点戏一本”传统皮影与当代艺术特展,在社交媒体上激起不小的水花。有网友感慨:“看过最绝妙的一出戏,竟然在美术馆!”


崔小清《游弋》,南池子美术馆“点戏一本”传统皮影与当代艺术特展展品(拍摄:范昕)

如今,在老房子里看艺术展览越来越不鲜见。有些尴尬的是,很多时候展览的光彩其实被建筑盖过了,观展体验似被置于“出片”“腔调”等模糊的滤镜之下。去看“点戏一本”展,不会有这种尴尬。观众对其留言评价,如“非遗在发光”“你永远可以相信中式美学”,大多指向展览聚焦的非遗文化本身,当然它的被激活,离不开建筑场域在策展创意下的催化。借由这个展览,业内或可再度思考变身展览空间的每一处老房子,如何不止于概念化的艺术“容器”、空洞的拍照“背景板”,而是更为个性化地焕发生机,最终都能点一出属于自己的“好戏”。

俨然一出“好戏”的老房子展览,邀观众一秒入戏

近年来,国内刮起老房子办展风。从洋房到石库门,再到本土特色鲜明的徽派建筑、江南院落、闽南大厝、岭南民居等,纷纷变身展览“容器”,用以“盛放”当代艺术、文玩古董、包袋珠宝等众多品类的展品。

在艺评人林霖看来,街区可漫步,建筑可阅读,随着老房子不断翻新、改造升级,变身“网红打卡点”,更多人有兴趣走进其中,沉浸式感受建筑之美。而老房子特色鲜明、各美其美的空间,有别于“白盒子”专业展陈空间,正为活跃多元的艺术展览所青睐。她认为,无论社交媒体上不断更新的标签和话题,还是线下人们不亦乐乎的实地打卡与文旅消费,都为老房子里的艺术展览注入了活力。其中的出众者,展览本身与建筑空间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一件圆融的整体艺术作品,一出精彩“好戏”。

岁末年初启幕的“点戏一本”展,取的是中国传统戏班新年伊始第一次启用道具、登台演出“开箱戏”的意象,邀观众依自身喜好挑选戏曲曲目来观看。显然,宫廷里上演的开箱戏,最热闹,最有排场,也最应年节之景。与故宫为邻的这座美术馆,满足的恰是观众这样的心理期待。


汪海燕《桃花马上》,南池子美术馆“点戏一本”传统皮影与当代艺术特展展品(拍摄:范昕)

皮影与剪纸两大非遗,皆遇光影而灵韵俱现,可谓此展核心聚焦点。26件展品来自十多位当代艺术家与老中青非遗传承人,均以皮影或剪纸为灵感,借绘画、雕塑、装置等当代艺术手法,在空间展开对话,探索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步入主展厅,左右两件作品即形成传统与当代、具象与抽象的鲜明对比。一边是汪氏皮影第四代传承人汪海燕以穆桂英为主体的皮影《桃花马上》,细腻刻画的人物与透过花窗的光影叠加,英姿飒爽的巾帼英雄仿佛在这个庭院活了。另一边则是知名艺术家邬建安以皮影和剪纸演绎志怪神话故事的《九重天》,光线穿透层层深浅不一的镂空纸面,引人遐想。庭院水域“游”来的六组火红锦鲤群,是青年艺术家崔小清的装置作品《游弋》,以机械形态剪纸纹样组成抽象鱼群,宛如绚烂火焰,为观众送来锦鲤般的好运。在这个展览中,每一个空间都俨然一出戏,观众是点戏人,也是入戏者。尽管不少展品若单独置于标准展览空间不那么起眼,此前也曾现身各种展览,但在这个展览排演的“戏”中,它们各司其职、不可或缺。

需要看到,“点戏一本”展存在某些不足。例如,部分展品更近似美术陈列装置,似乎是为迎合人们的拍照需求;还有部分艺术家带来的展品数量过多,观感上难免重复。但就整体呈现而言,它仍不失为一出“好戏”。

上海这类展览中也有“好戏”上演。正在上海外滩源壹号举办的展览“摩登:交错的世界”便是一例。这幢百年洋房是外滩现存最早的建筑之一,本身就是上海历史与摩登交融的象征。家具、织物、器物、服装、珠宝、影像、摄影、舞蹈、音乐、文学……展览集结的百余组展品庞杂而细碎,分属装饰艺术风格的不同门类,在展览中交响出于一个世纪前萌芽的“现代都市”乐章,是上海城市文化的华彩呈现。


上海外滩源壹号展览“摩登:交错的世界”现场

艺术与建筑的碰撞,不应止于浮于表面的“腔调”

然而,老房子里的艺术展览中,真正能称之为一出“好戏”的并不多。

艺术评论家、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馆长傅军观察到,不少此类展览看上去腔调十足,甚至不乏浓浓“老钱风”,但其实浮于表面,展览建筑两层皮,可能出彩的是艺术作品或建筑本身,而它们彼此并没有发生深层次联系,更谈不上相互添彩。林霖则发现,奢侈品入驻老房子,推出以品牌IP为主、附带当代艺术的所谓展览模式,时下颇为流行,更多以商业消费为导向,涉及文化艺术、街区更新、讲述在地故事等议题的偏少。这些展览倾向,让人觉得有些可惜。

在业内看来,有历史、有风格、有故事的“老房子”,本就可以为艺术展品的展陈组合甚至艺术创作提供丰沛灵感。而除了以整体故事感取胜,选址老房子办的艺术展览,也值得探索更多可能,带给观众与众不同的体验甚至思考。

傅军提出,艺术家不妨为老房子独特的建筑空间量身定制作品。她举例,北欧艺术家奥拉维尔·埃利亚松特别为泰特现代美术馆由巨大涡轮车间变身而来的涡轮大厅创作的装置艺术《天气计划》,一轮悬挂于大厅顶部绽放出耀眼光芒的人造太阳,早已载入当代艺术史。

前段时间亮相上海新天地壹号百年洋房的“‘燃冉’艺术季——响亮的吻”青年艺术家群展,有不少展品围绕建筑所在地域开启艺术表达,也让人分外感叹艺术与建筑的互相成就。例如,对于出现在建筑挑高中庭上方的一幕“晾衣”场景,本土观众心领神会。这是刘澜瑄创作的艺术装置《永恒循环(叙事者)》,借脚手架搭建的网格及悬挂的半透明衣物,勾连上海弄堂间独有的晾晒记忆。而刘帅于建筑顶层透明屋檐下呈现的双面影像作品《鸽子:上海情书》,一面展示数只信鸽佩戴特制相机拍摄的上海市景,另一面是艺术家仰拍空中鸽群的画面,以飞跃于弄堂、楼宇、市郊的鸽子身影,串联城市历史。


刘澜瑄《永恒循环(叙事者)》,上海新天地壹号“‘燃冉’艺术季——响亮的吻”青年艺术家群展展品

艺术家庞海龙策划的“宅生记”艺术项目,“野心”似乎更大。这一项目目前正在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开展至第四回,邀请不同国家的42位艺术家在有着近600年历史的烟桥古村著名侨商何晃钊故居建筑群中,进行一次深度在地生长艺术实践,作品涵盖绘画、雕塑、装置、影像、声音、文本等多种媒介形式及特定场域创作。众多作品不仅让观众体验岭南文化的底蕴和艺术的多样,更让这片土地的记忆得以重构和传承。

由此可见,老房子里的艺术展览如何出彩,没有固定标准,但对前期创意策划显然有着更高要求。业内认为,老宅艺术焕新,需要点一出属于自己的“好戏”,既不辜负建筑魅力独具的辨识度,也不掩盖艺术家脑洞大开的灵感。更进一步,这样的展览也会为文旅融合注入深度,对于观众的感官、视野乃至心灵都能化为一种更沉浸、更深厚的滋养。


周文斗《我的舞动你不懂》,“宅生记”第四回展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