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下午六点,毕加索、莫迪里阿尼等大师的61幅画作,将在黄浦江畔的百年建筑里送走最后一批观众,随后被装箱打包运走。

与此同时,东一美术馆宣告暂停。

这座只有3层的小小美术馆,曾是上海最重要的西方艺术展馆之一,过去5年带给许多人审美启蒙,在米其林餐厅和奢牌林立的商业氛围里带来了不一样的艺术气息。

为了给它最后的告别,我这两天专门又去看了一遍“毕加索、莫迪里阿尼与现代艺术展”。跟我一样来道别的人有不少,来自海内外的观众们驻足于两位画家的真迹前,流连忘返。

策展动线一如既往地流畅,打光能看出是精心设计的,基本都反光在画框上,不会影响到对画作本身的欣赏。

作为“闭馆福利”,最近特别增设了4场馆长特别展览。馆长谢定伟幽默又接地气,扎扎实实地讲了两个多小时,他坦言,上海的展览太卷了,“想休息一下”。

还记得5年前,这座美术馆曾以“莫奈《日出·印象》”掀起观展狂潮,20元的语音导览卖出140万元的纪录,成为现象级文化事件。

当时中山东一路(外滩)排队排得像春运,有观众在莫奈展上反复观展七次,从“看热闹”进阶为“看门道”。

展厅内临摹画作的年轻人、戴着导览耳机凝神细听的长者,构成上海城市美学的生动切面。

谢馆长,也是天协文化的创始人,从15年前就把海外印象派大作,引进到上海。

2011年的毕加索中国大展、2014年的印象派大师-莫奈特展、2015年的印象派大师-雷诺阿特展、2016年的蓬皮杜艺术中心现代艺术大师展、2019年的西方绘画500年……以上罗列的展览,背后都有天协文化的身影。

东一美术馆的撤离,折射出民营美术馆的生存困境:高昂的借展费、保险成本与场馆维护费用,需靠票房与衍生品艰难平衡。

2011年的毕加索展,每张门票卖80~120元,在当时已算是天价,开展85天售票20万张,但最后除去300万元的场租费,依旧是亏损。

如何平衡内容与盈利,这是民营美术馆无法逃避的难题。

不过幸好,闭馆并非终点。

馆长谢定伟透露,天协文化正寻找新场馆,与乌菲齐美术馆的五年合作计划也将延续;外滩的亚细亚大楼也或将迎来新的运营方。

东一美术馆如同民营美术馆的缩影,它证明了商业与艺术并非对立,也提醒着城市:文化的繁荣不仅需要“顶流”展览,更需构建多元生态。

当我走出中山东一号,延安路畔散发着老城厢的烟火气,或许这正是美术馆留给城市最持久的礼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