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人凭借勇敢无畏脱颖而出,成为时代的榜样、民族的脊梁。黄宗德,便是这样一位英雄人物。
1931年8月,黄宗德出生于山东荣成。由于家里穷,他只读了两年小学就辍学了,在附近村庄给地主打工过活。那个时候,他每天喂牲口、挑水,吃不饱,睡不够,为了有口饭吃咬着牙从早干到晚。
抗日战争时期,黄宗德的亲属中有几位地下党员,投身到了轰轰烈烈的救亡图存运动中。在亲属的影响下,年少的他加入了青年抗日先锋队,负责传递消息,站岗放哨。
那个时候,黄宗德其实对抗战救国并没有什么概念,但是他牢牢记得一首歌:“英勇杀敌在前面,众心协力大家一起上前线,轻伤不下火线……”即使他后来年过九十,垂垂老矣,都始终不能忘怀当年那段激昂人心的旋律。
1948年,17岁的黄宗德参军入伍,成为胶东军区东海军分区的一名战士。那时侯,他因为吃不饱饭,身体很瘦,征兵时差点被刷下来。当了兵以后,能吃饱肚子,他的个子蹿高了不少。
正因如此,黄宗德一直以穿上军装为骄傲,什么苦什么累都不害怕。他说:“不参加解放军,我早就死了,饿也饿死了。”
次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黄宗德和战友们组成冲锋队,冒着敌人的炮火强渡长江,穿梭在枪林弹雨中。在距岸边二三十米远,船被打坏,大家都落水了。黄宗德不通水性,是一位老乡把他架着上了岸。
当时的他脑海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我绝不能牺牲在这儿,我们要解放全中国。”
成功渡江后,因为天气的原因,黄宗德和战友们只好暂时躲在老乡家避雨。当时,几个国民党散兵也来敲门避雨。黄宗德俘虏了3个敌人,立了三等功。这是他人生的第一枚军功章。此后,黄宗德一路随军作战,多次立功。
新中国成立后,黄宗德并没有远离战场。
1952年8月,21岁的他跟随志愿军大部队,跨过鸭绿江奔赴抗美援朝战场。1953年初,黄宗德所在的部队被装备精良的敌方封锁在了地堡和交通沟里。
当时,战士们驻守在两个小土堡里,物资极度短缺。没有大米,就吃高粱米,咸豇豆,咸萝卜干;没有水,就喝雪水,就这样整整坚守了152天。
朝鲜战场上,黄宗德总计参加战斗17次,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其中在攻打上九井西山的战斗中,他毙敌7人,被志愿军总部授予“二级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战争带给黄宗德的伤痛记忆,是无比深刻的。抗美援朝期间,恶劣的环境使他患上了皮肤病、风湿病,至今仍有三块弹片留在体内。
每当想起那些出生入死的战友,他都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我们副连长曹树林,一个炸弹下来炸飞了,最后就找到一只腿。一想到老战友我就想哭。活着多幸福,可他们都牺牲了……”
在黄宗德的心里,自己从来不是英雄,那些牺牲在战场上的战友,才是真正的英雄。
和平时期,黄宗德依然保持着军人的本色,积极参与地方建设。在他的影响和教育下,三名子女都曾参军入伍。
黄宗德对家人要求同样严格,从不开允许家人走后门。二儿子黄毅从部队转业时,曾经想让父亲找找关系,给自己一点帮助。可是黄宗德毫不留情地拒绝了儿子:你自己该怎么办就怎么办。
1986年,黄宗德从岗位离休。晚年的他仍然很关心国家大事,每天收看《新闻联播》,阅读《参考消息》。此外,黄宗德还是多所中小学的校外辅导员,曾到机关、企业、社区做过多次报告,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中年轻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2024年,93岁高龄的黄宗德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山河为碑,历史作证。这枚沉甸甸的共和国勋章,是对他战斗和光辉的一生的最高褒奖。
参考资料:《93岁老战士黄宗德的英雄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