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革命队伍中出现很多戎马一生的将领,他们为中国革命事业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们中很多人的成长并非坦途,可他们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信仰与初心,在困境之中自强不息,用坚守与执着谱写出无私奉献的一生。二炮第一任司令员向守志将军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经历了无数的风雨和挑战,但始终坚持原则、不忘初心,用坚定的信念诠释了一名革命军人的使命。
向守志1917年出生于四川省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生活的艰辛与地主的压迫,让他早早就萌发了反抗意识,1934年,年仅17岁的他怀着改变劳苦大众命运的理想毅然加入红军队伍。革命道路异常艰险,可向守志无畏牺牲、冲锋在前,在川陕根据地的反“六路围攻”之时,他在激烈的战斗中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智慧。
长征途中,向守志历经了无数艰难险阻,但始终保持着坚定的革命意志和顽强的战斗精神,他和战友们一起,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完成这一伟大的战略转移。这段经历让他锤炼出顽强的意志力,革命思想也迅速成熟起来,为他日后的军事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让他在残酷的革命斗争中成为冉冉升起的年轻一代将星。
红军时期,向守志先后担任班长、副排长、排长等职务;抗日战争时期,向守志在神头岭伏击战中,向守志指挥机枪连阻击日军,共毙伤俘日军1500余人,缴获大量的枪支弹药和物资补给;在响堂铺伏击战中,他指挥机枪连掩护兄弟部队指战员向日军车队冲击,共歼日军400余名,他也因屡立军功而先后升任营长、团长。
向守志将军用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打出了八路军的军威,同时也打出全国人民抗日的信心与决心,他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解放战争时期,向守志将军已升任旅长,他率部参加了多个著名战役,在淮海战役中他指挥部队奋勇冲锋,数次突破敌阵,再一次展现出为解放胜利奋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向守志被任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4师师长,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这位身经百战的将领在1955年被授予开国少将,当时他只有38岁,成为最年轻的开国少将之一。向守志拥有丰富的实战经验,但他深知现代军队和国防建设离不开技术理论支撑,他进入高等军事学院深造,毕业之后组织上又赋予他新的使命,1960年被任命西安炮兵学校校长,从此与炮兵结下不解之缘。
向守志担任校长期间,他发现学校人才匮乏,在师资力量薄弱的情况下,他向总参谋长罗瑞卿提出了“拔青苗计划”,从全国十多所名牌大学选拔了一批人才,为学校发展做出原始的积累。为解决专业教材匮乏的问题,他组织教员凭着记忆整理笔记编写教材,在两年内编写出导弹专业和各类基础课教材近百种,计3000多万字,收集导弹技术资料4万多册,他为学校建设融入了大量的心血。
1966年,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第二炮兵正式成立,向守志被任命为二炮首任司令员,他凭借丰富的领导经验主持建立起导弹部队的组织架构和训练体系,制定出相关规章制度,为导弹部队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然而他的才能在特殊年代中受到阴谋集团的打压,1967年他被撤销任命,50岁的他饱受迫害,他的身心受到极大摧残,可他始终没有放弃信仰。
1972年,向守志重新复出工作,这一年他已经55岁,为了抢回失去的光阴,他在炮兵部队继续钻研专业知识。1975年,他再次被任命为二炮司令员,他积极推动导弹部队发展,组织部队进行了多次实弹发射和战术演练,提高了部队的实战能力和应急反应能力。他还注重加强部队的战备值班和应急处置能力,确保导弹部队在关键时刻能够拉得出、打得赢。
向守志将军在二炮部队任职期间,以其卓越的领导才能和丰富的军事经验,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为二炮部队的发展和国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1988年恢复军衔制时,71岁的向守志将军被授予上将军衔。闪耀的将星记载着老将军戎马一生的历程,他用杰出的军事才能和高超的领导风范,赢得了全军上下的尊敬和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