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只有40多家了,而2018年,这个数字是487家,这就是市场的残酷那一年王传福提出一个重要观点:“新能源汽车的上半场是电动化,下半场是智能化。”

如今随着市场淘汰和自主品牌崛起,上半场基本走完了,下半场,也就是智能化的大幕已经拉开。我相信2025年车圈讨论最多的话题,一定是智驾。

前不久我在博鳌企业家论坛发表演讲、分享了我的观点:在中国汽车智能化的征途上,将会出现三大趋势。

趋势一,行业整合已来。

2022年,具备L2级组合辅助驾驶功能的乘用车新车渗透率达到了34.9%,2024年上半年,这个数字达到55.7%,超过半数。

如果我们用智能手机和功能机去理解,今年就相当于手机行业的2013年,那一年智能手机销量首次超过了功能机。

所以,今天我们已经处在智能驾驶全面取代传统驾驶的前夜。

但与此同时我们看到,每家车企都有自己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行业内其实缺少完整、统一的技术规范和标准。但这不会是常态。

行业整合、集中度提高、统一标准、乃至统一体验,会是必然。但怎么整合,这是个问题。

最近我深入在研究华为鸿蒙智行与赛力斯的合作案例,对华为余承东做了一手采访、也带领企业家同学前往赛力斯深度访学。可以说,这是一个史诗级的汽车命运共同体整合成功的商业案例。

在汽车行业里,鸿蒙智行是一个异类。它把自己定义为汽车技术生态联盟,技术包含有华为ADS高阶智能驾驶系统、鸿蒙智能座舱、途灵智能驾控平台等等。当然,其实,从产品定义到整车设计,从技术支持到供应链管理赋能,从市场营销到终端销售等等,华为是全方位介入车型的生命周期。它用短短一年时间,就孵化出了四大品牌,其中大哥问界的销量已盘踞新势力榜首、遥遥领先,并且助力赛力斯股价翻了20倍。

生态是有统一性的,也是消费者可以识别确认的,无论是和赛力斯合作的问界、和奇瑞合作的智界,和北汽合作的享界、还是和江淮合作的尊界,虽然会有不同的产品,但智驾、座舱的基本体验,驾控、三电的基本架构,用户是可以有稳定预期的。

在华为哲学里,这就是他们的战略控制点:拥有标准、控制价值链、占有绝对的市场份额。华为不造整车,但希望自己成为集成商和供应商里的最终赢家之一。他们选择的路径是——打造生态,其实这是安卓、苹果iOS、英伟达CUDA都一再验证过的成功路径。

今天行业整合呼啸而来,我们已经没有时间“慢慢长大”了。

那么行业整合者有什么样的特点呢?他们一定会是大玩家:要么像华为一样有科技大生态、对车商伙伴有话语权;要么像比亚迪一样有量产大规模、对供应链有议价权;要么像大众一样有资本,向中国公司国轩、小鹏、地平线分别抛出橄榄枝,寻求合作、寻找活路。

趋势二,高阶智驾落地,Robotaxi成为先锋。

高阶智驾,比如L3级,叫“有条件的自动驾驶”,是在限定场景下,交由系统完成全部的驾驶操作,人类驾驶员只根据系统请求、进行少量干预。

智驾到L3这一级,对单车智能以外车路云一体化的要求就越来越高,也越来越不仅是一个技术成熟度的问题,而是涉及大量上路准入、应用试点和落地的政策支持度问题,甚至公众的心理接受度问题。

今年以来,国家部委几次发布通知,开展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足见政策端正在谨慎地鼓励高阶智驾落地。

我感到非常欣慰的是,在中国,商业化推进最快的,就是我们嘉宾商学的学员企业百度,他们旗下的萝卜快跑,目前已经在武汉实现了7×24小时全无人运营,并逐步扩展到广州、深圳、上海、重庆等城市。还拿到了香港地区的先导牌照,开始试运营。

截至2024年10月底,萝卜快跑累计服务订单超过800万单,已经是全球最大的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商。

所以,Robotaxi商业模式已经成为高阶智驾落地的先锋。

根据咨询机构沙利文的预测,随着技术进步、政策有利以及成本降低,Robotaxi将在2026年左右实现大规模商业化,预计到2030年将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应用,届时Robotaxi在中国智慧出行的渗透率将超过30%。

趋势三,地缘政治风险,倒逼零部件国产化。

智能汽车零部件国产化,可以说既靠着中国厂商的努力奋斗,也不可忽视地缘政治、技术卡脖子的倒逼。

国际环境和供应链的不确定性,对车企来说有时是致命的,比如前几年的车载芯片短缺,几乎影响了后来的行业格局。如今国内车企自然倾向于选择国产供应商来规避断供风险。

比如智能驾驶的感知系统,主要硬件包括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和摄像头,如今已经大量实现国产化。

在动力电池行业,更是国产厂商大杀四方。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还有我们的学员企业国轩高科,都已经成为征战全球、技术领先、产能领先的巨头。

当然,我们所说的供应链,不仅包括硬件。在汽车智能化时代、在“软件定义汽车”的浪潮下,很多供应商正在走向软硬结合。

像地平线科技,我们嘉宾的校友企业,是国内最大智驾计算方案提供商,前些日子我们刚一起庆祝了余凯的敲钟。目前,地平线和销量前十的中国车企都有合作,累计出货量超过600万套。

汽车智能化,极大地拓展了汽车行业的边界,给很多科技企业带来了跨界新机遇。

例如我们校友企业科大讯飞,他们的智能语音方案、车载大模型、“星火情景智能座舱”解决方案,搭载到了奇瑞、蔚来等车型上。

例如我们校友企业360集团,也在探索AI技术在座舱等领域的应用。

例如我们校友企业钉钉,帮助汽车产业链上的大量企业实现了业务流程线上化、零部件个性化定制等数字化生产改造。

虽然整车厂商已经进入淘汰赛阶段,但在汽车智能化这个万亿级赛道,大量国产供应商仍然在持续涌入,仍有分一杯羹的机会。

挑战也不容小觑。未来智能汽车要如何出海?当下中国新能源车出海主要是靠电动化、三电技术,而不是靠智能化、智驾技术。国内的技术标准尚不统一,国际更不统一,这是我们出海将面临的重大难题。比技术标准的壁垒更危险的是特朗普,在2.0时代,带着MAGA的美梦,他可能会筑起一系列更严苛的贸易壁垒。

但我们依然抱有非常大的信心。

第一,相比于上次贸易摩擦的2018年,中国车企的实力已不可同日而语。

第二,汽车产业链没那么容易搬走,技术和能力更没那么容易被抄走。比如2019年建成的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如今产业链本土化率已经超过95%,今年前三季度的产量占到特斯拉全球交付量的一半以上,是特斯拉解决交付难题的最大功臣。

第三,贸易壁垒也会倒逼中国车企,补齐短板,在价格之外构建更多竞争力。


英特尔前CEO帕特·格尔辛格就警告过:美国严格的出口管制,只会刺激中国发展自己的半导体。这在车载芯片、激光雷达等领域已经一再发生了。

我希望在智能化的下半场,中国车企能更进一步,实现换道超车的梦想。

作者 | 吴婷


吴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