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新能源汽车“掀桌子”活动又开始了,
前两年新能源汽车“价格战”的阴影还没有消散,
今年关于智能驾驶只怕又要卷生卷死了。
搅动风云的,依旧是那个男人,依旧是那个品牌
——比亚迪,又来掀桌子了。
昨晚,比亚迪搞了个智能化战略发布会。看完之后,我只有一个感觉:智能驾驶,这个曾经高高在上的“黑科技”“工业明珠”,很可能再过几年就要变成白菜价了。
根据比亚迪的发布会,这次他们公布了“天神之眼”的三个等级:顶配版直接给百万豪车仰望装上三个激光雷达,中配腾势和比亚迪高端车安排单激光雷达,最狠的是普通比亚迪车型,用三个摄像头的“二郎神”系统,就能实现高速全程零接管!
以前,智能驾驶都是20万以上车型的专属配置;现在,他们直接把功能下放到7万块的车上了。原来我买比亚迪“秦”也要七万多,现在智驾版本的“秦”还是七万多,那四舍五入,这智能驾驶系统,根本就是白送给我的。
除了比亚迪,还有谁愿意白送我一套智能驾驶系统呢?它就算是在路上画龙,我都高低得夸他一句“龙的传人”。
上半场电动化,下半场智能化
实际上,新能源汽车这盘大棋,可以分成上下半场:
2013到2023这十年是上半场,大家玩命搞电动化,搞了这么多年,结果很显著,中国是世界上头号新能源汽车大国和强国,现在街上跑的绿牌车比出租车都多。
但从2024年开始,这场比赛开始正式进入下半场,各家要比拼的项目从三电系统变成了智能驾驶。这个转折点就跟当年手机从功能机转智能机一样,谁跟不上趟儿谁就得被淘汰。
电动化的上半场,其实没太多要说的。
更值得说道说道的,是智能化的下半场。
我们之前的文章里就强调过这一点:未来的汽车市场上,越来越多的变量,将逐渐成为常量,直到剩下最后一个变量。
变成常量的,可能是续航、内饰、性能等等要素,而最后那个“决生死”的变量,大概率会是车载电脑的算力,或者说,基于算力的高阶智能驾驶技术。未来的汽车市场,别的都可以买甚至租,只有高阶智能驾驶技术,才是决定生死的领域。
事实也确实如此,在不考虑智能驾驶的情况下,各家的产品其实已经没啥差别了——一样的豪华内饰、一样的电池性能、一样的大中控液晶屏……你很难说出彼此之间有什么显著的、本质的区别了。
但如果我们把“智能驾驶”加入进来,那情况就不一样了。有没有智能驾驶,完全是两种体验。
根据《中国智能驾驶报告2023:车联万物,畅想智行》的数据,智能汽车相比起传统汽车有如下优势:
安全性上,全球每年130万人因交通事故死亡,5000万人因交通事故受伤,而其中有46%的事故是可以通过ADAS高级辅助驾驶功能所避免的。
节能性上,智能驾驶的控制系统可以显著改善汽车的能源利用率。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研究表明,智能驾驶功能的汽车可以提高10%的经济性,而且自动化水平越高,节能效果就越好。
效率性上,交通拥堵每年都会产生相当于全国GDP5%-8%的损失,而智能驾驶的普及,有望使得整体的交通效率提高10%,能够很好降低相关的损失。
以上智能汽车碾压传统汽车的诸多优势,全都需要软件和算力的支持。这如果都不是决定生死的领域?那什么是?
智驾,说到底是一种软件
更重要的一点,则是“智能驾驶”这门生意的本质。
“智能驾驶系统”,这玩意儿说到底还是个软件。而只要是软件,那就有个特别牛逼的特点:软件的开发成本是固定的,用的人越多摊到每台车上的钱越少——这就好比《王者荣耀》开发花了十个亿,但全国五亿人在玩,相当于每个人只摊两块钱。
所以千万不要用车的价格,去评价智能驾驶系统的性能——山寨机上面的微信也是微信。一个软件,只要用的人够多,软件的成本就能被摊平,而众所周知,迪子的销量是最高的,用户是最多的——如果一切顺利的话,迪子靠着自己的庞大用户规模和销量,智能驾驶的数据量很可能会达到“一骑绝尘”的水平。
你说为啥以前“智能驾驶”那么贵呢?
因为以前车企搞智能驾驶,每个摄像头都得找供应商买,激光雷达一个就好几千,算法还要外包。这就导致智驾系统卖得很贵,车价也打不下来,销售业绩不高,智能驾驶很难普及大众。
资料来源:华福证券
各类传感器是智能驾驶的必备硬件,激光雷达成本下降可能会带来整个智能驾驶硬件成本的下降。
但后来,华为入场了,搞了个“鸿蒙智行”:华为把摄像头、激光雷达、算法、芯片这些东西都给你搞定了,以后有车厂想做智能驾驶,只要跟华为合作就可以了。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自从“鸿蒙智行”之后,智驾马上就成了一门显学,大家对于智能驾驶的接受程度立刻就上来了。
这里,我们不得不再感叹一下中国科技产业的牛逼之处: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我们已经把从“消费电子”到“智能驾驶”等一系列高科技产业,变成了彻头彻尾的公共品了。
你去珠三角、长三角看一看,现在摄像头、激光雷达这些硬件的供应商几乎满大街都是,搞算法的工程师一抓一大把。
也就是说,在中国市场上,只要你愿意砸钱,你就能搞出一套智能驾驶方案。砸的钱越多,智驾系统的效能就越高,投资回报率是相当具有确定性的。
比亚迪现在就是看准了这个规律,疯狂往智能驾驶里砸钱,然后再用自己海量的用户、发达的销售渠道,把成本摊到地板上。
你知道比亚迪投钱有多恐怖吗?
这几年几乎往智能驾驶上砸了上千亿元,光是今年前9个月就扔进去300多亿,比上年同期还多了三成。现在比亚迪甚至还在修建自己的AI超算中心,又和deepseek联手,提高自己的AI训练效率。
如今,比亚迪“天神之眼”每天都能新增7200万公里的训练里程——等于每天绕地球1800圈。这个数据有多恐怖?相当于每天让智能驾驶系统把全国所有公路跑20遍。这种数据喂养出来的算法,进步速度就跟坐火箭似的。再加上他们自己的超算中心,训练效率比租用云服务快得多。这就好比别人还在用公共健身房,比亚迪自己盖了个奥运训练基地。
作为智能驾驶领域的后来者,比亚迪现在和特斯拉、问界这些智能驾驶大牌的差距已经不到一年了。而按这个速度,比亚迪很可能用不了多久就能追平。
其实如果只为了搞出智能驾驶技术,比亚迪没必要花这么钱。比亚迪投资这么猛的原因,是因为他不仅要做软件,还要做硬件。
这就是比亚迪可怕的垂直整合能力——摄像头、传感器这些关键部件他们自己就能造,跟当年搞电池一个套路。现在连激光雷达都要自研了,估计两三年内就能用上自家产的。这就跟手机厂商自己造芯片一个道理,成本直接砍半。
某种程度上讲,未来的比亚迪,很可能会成为一个“能造车的华为”。
比亚迪,想干啥?
在我看来,比亚迪这一次真的是拼了,“首战即决战”的那种拼了。
按理说,初入智能驾驶市场,应该先试试水再说。但比亚迪这一波,直接梭哈了——全系车型上智能驾驶,摆明了要抢市场份额。
这就跟当年滴滴快的烧钱大战似的,看谁先撑不住:迪子有钱有渠道有供应链,不愁销路也不愁成本。但那些还在用供应商方案的车企,就不一样了——成本根本降不下来,估计很快就要被卷死了。
仔细回顾迪子这几年的行为,你会发现他是一点点在拧紧绞索的: 23年“油电同价”,24年“电比油低”,25年“全民智驾”。一年一个大招。
现在7万块的秦plus都能智能驾驶,明年说不定5万块的车也给你装上。到时候燃油车还卖个毛线?光智能驾驶这个配置就值回票价了。
由此图可见,在比亚迪入局前城市辅助驾驶仅局限于20万以上车型。
资料来源:华安证券
在我看来,这次”由比亚迪牵头的智能驾驶专项整顿行动”打完之后,汽车行业搞不好格局就要固定下来了——以前靠品牌溢价混日子的车企危险了,特别是那些转型慢的合资品牌。现在的情况就跟当年诺基亚碰见苹果一样,不是产品不够好,是整个游戏规则变了。以后买车不看车标看智能,BBA要是搞不定智能驾驶,分分钟变老年机。
最后说点实在的。
你说普通人该怎么看这个事情,
我说咱们普通消费者就等着捡便宜吧。
王传福昨晚放话说:”未来两三年,没有智能驾驶的车就跟现在没安全气囊的车一样”。 有人觉得他这是吹牛逼,但咱们回头看看汽车发展史,你会发现,这话真不是吹牛。
2000年那会儿ABS防抱死系统还是高档车专属,现在五菱宏光都标配了; 2010年倒车影像要加钱选装,现在倒车雷达都是白送的;2020年电动车刚开始普及,现在油车都快卖不动了——智能驾驶走的就是这个路子,刚开始是百万豪车炫技,接着是30万车型装逼,现在比亚迪直接把它变成7万块的标配。
按照这个速度,估计到2026年,市面上不带智驾的车真要变成”稀有物种”了。
或许对咱们来说,最简单直接的信号就是:这几年买车,最好还是买个有智能驾驶的,至少卖二手也能卖得出去。
····· End ·····
星海情报局 系统研究
中国制造与国产替代
专注中国产业崛起故事
▲关注产业资讯,破解科技密码
追赶先进技术风口,看中国制造的星辰大海
入驻媒体平台
36Kr/ 观察者网风闻社区/ 网易
虎嗅/ 雪球/ 腾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