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广州一小区有人因为父亲深夜突发心梗急需救助,发现叶先生车内有AED,多次联系叶先生未果后,进行了破窗取走设备。网友纷纷为叶先生点赞,此事既传递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也让AED物尽其用。据纵览新闻报道,拿走AED的居民承诺,等父亲情况稳定就会来找叶先生商量赔偿事宜,但他感觉这都是很小的事了,救人最重要。

复盘此事,为爱心和善举点赞之外,如何确定“缓”和“急”,形成约定俗成的规则,从而让善意更好流动,也同样重要。从相关照片看,叶先生在车窗AED标识上留了电话,只不过他因休息将手机设置了静音,所以才没能及时开车门。这一场景应该说比较常见,因为车主不可能时时刻刻守在电话或者车辆旁边,那么紧急情况下,砸窗可能是大多数人更为现实的选择。可能正是虑及这一点,车主在车上注明“紧急情况可破窗使用”,相当于授权。

只是,在更普遍的层面,砸窗该由谁来砸、谁有权砸?是否有相关的免责声明或授权声明?砸了以后又该如何赔偿?类似问题可能还是需要在法律和现实层面,得到更明确的界定,否则也有可能带来后续麻烦,让好事“变味”。比如,如果叶先生的车窗价格昂贵导致赔偿较高,或者砸窗救人者事后不见踪影,没有联系车主赔偿,该怎么办?这并不是说,我们要用最大的恶意去揣测他人,完全有理由相信,社会上大多数人都会用行动支持这样的善事。只不过,即使是善事,也不能完全依靠公共伦理道德去约束。还是要回到那句话:无论如何,别让好心人“吃亏”。

希望权威部门能够借这次机会,详细、具体地向公众解释清楚,遇到此类情况,当事者该如何操作。我们当然希望身边的亲朋身体健康,但如果能进一步普及相关规则,让大家“心里有数”,遇到意外情况时也将有所助益。当然,还需要法律的支持,让更多像叶先生这样的好心人能够拥有充足的底气,不用为后续赔偿等事宜费心费力。(红星新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