砰!”一声闷响,广东广州的叶先生清晨下楼时。

被眼前的场景惊住了:爱车的后车窗碎了一地,车内一片狼藉。

但奇怪的是,他非但没有报警,反而盯着手机红了眼眶。

原来,凌晨1点多,他的手机曾疯狂响起十几个未接电话,还有一条陌生人的短信:

“求求你接电话!我爸心梗发作,需要你车上的AED救命!实在联系不上,我只能砸窗了……所有损失我来赔!”





叶先生冲到车前,发现原本放在后备箱的AED除颤仪果然不翼而飞。

他当即回拨电话,得知对方父亲已被送往医院抢救。

“车窗坏了没事,人救回来就好!”面对砸窗者的忐忑。

叶先生毫不犹豫地说出这句话,还主动提出自费修车。



有人不解:为何要在车里放AED?又为何贴张“紧急可取”的告示?

这一切,源于叶先生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

几年前,他的家人突发心梗倒在路边,正是一位陌生司机用车载AED抢回了黄金4分钟。

“当时我就想,如果有一天我能帮到别人,一定毫不犹豫。”

于是,他自掏腰包买了一台AED,郑重地“赋予”它使命。

不是随便“放”在车里,而是时刻准备为生命接力。

为此,他特意在车窗贴上醒目提示:“如需AED,请联系138XXXXXX,远程开锁可取!”

但生死关头,谁又能冷静拨号等待?

这次砸窗事件,反而让叶先生更坚定:“如果标识不够显眼,我下次贴更大张!”



叶先生的故事并非个例。

2023年,新疆一位90后小伙的车窗同样深夜被砸,车内AED被紧急取走。

得知是用来救人后,他爽快表示:“窗不用赔,人活着就行!”

更早之前,杭州一位医生在车上安装AED,特意写下:“紧急情况请破窗,责任我担!”

这些车主们素不相识,却默契地选择同一种善良:宁可自己麻烦,也要给陌生人留一扇“生门”。



据统计,中国每年约55万人死于心源性猝死。

而AED能提高抢救成功率至50%以上。但残酷的现实是:

找不到:全国AED人均配备量仅为0.2台/万人,远低于国际标准。

不敢用:超90%的人从未接受过AED培训,甚至误以为“用了要担责”。



事实上,我国《民法典》早已明确:善意救助者免责。

北京、上海等地也出台政策,鼓励公共场所配置AED。

但如何让“救命神器”真正触手可及,仍是难题。



砸窗取AED救人的行为,在法律上如何界定?

紧急避险:根据《刑法》第21条,为挽救他人生命而不得已损害财物,可不负刑事责任。

民事责任: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但叶先生们的选择,让法律条文多了温度。

正如网友所言:“他们砸碎的是车窗,修补的是人心。”



你永远可以相信中国人的温良

事件曝光后,评论区一片热议:

能在车上放AED的,基本都是大爱那种人



我也有这个,砸了两次了,我放这个就不怕砸



所以,什么时候能把aed 价格打下来,让每个车都有一个



叶先生的车窗碎了,但他却笑着说:“碎得好!这说明真的有人需要它。”

在这个常被抱怨“人心冷漠”的时代,总有一群人在看不见的地方,默默铺就生命的通道。

他们告诉我们:善良从来不是妥协,而是明知可能受伤,仍选择相信。

或许,当越来越多的车窗为生命而碎,当AED不再是一件“稀罕物”,那句“人间值得”才能真正照进现实。

亲爱的朋友们,对此你是怎么看的呢?欢迎留下你的观点,期待你的参与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